這間博物館最厲害的是…?看文物背後的那些秘辛

你們常逛博物館嗎?我自首,我很少。
雖然我很著迷於歷史,但卻對博物館興致缺缺。
我到一個新的景點或國家,我是不會主動去逛博物館的,一來是因為參觀前還要做功課很麻煩,二來覺得博物館都很大,逛一圈就一整天不見了,我會寧願把時間花在別的地方。
一直不懂博物館樂趣的我,直到看見這本書:《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2》,才發現博物館的樂趣,遠超乎我的想像。

博物館存在的意義,究竟是為了保護文化,還是為了促進大眾人文素養?我看完這本書後,我個人認為:

博物館的存在,是為了保留歷史的痕跡。

 
記錄人類史發展的博物館
談到歷史,就不得不提戰爭。
這本書裡講了很多歷史博物館,但最開始讓我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裡面講到關於收藏軍武相關的博物館--英國戰爭博物館,所以今天就來談談這本書提到的戰史部分。
我很喜歡看紀錄片,尤其是戰爭相關的紀錄片。
2018 年有一部一次世界大戰的紀錄片《他們不再老去》上映了,這部紀錄片相當厲害,它將一戰時期的黑白畫面變成彩色影片,且導演找來唇語專家,把片中人物聊天談話的內容完全還原,並加以配音,原本無聲無色的畫面瞬間豐富了起來。
拜這部電影所賜,我們可以聽到一戰時期的軍人打屁聊天時的垃圾話,還有他們的戰場回憶錄,以及戰前戰後的心路歷程等等。

這個導演就是執導魔戒三部曲的彼得傑克森,據說會接演這部紀錄片,是因為英國戰爭博物館提供了一部落落長的紀錄片給它,這部紀錄片破損、老舊,館方想讓它們「看起來完整一點」,但具體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而彼得傑克森的祖父輩剛好曾參加過一戰,是一戰老兵的後代,這捲紀錄片交到他手上,算是緣份,於是他將片子交給他的特效公司,用現代技術修補、著色、後製。
這部紀錄片修復得非常成功,我看完後,對於這個收藏了一戰紀錄片的戰爭博物館非常好奇。這本書中正好有收錄關於它的部份。
這是間非常有爭議的博物館,因它收藏了大量的軍武設備,被世人詬病有「教唆戰爭」的負面影響。這間博物館收藏的軍武有多少呢?據說一戰到二戰期間的軍武,除了航空母艦外,它們幾乎什麼都有。
書中介紹的展品裡,我個人認為最值得一提的是「馬克 V 型坦克」。
 
烽火中的軼事
英國人以紳士、優雅聞名,但很少人知道,英國可是世界上第一個做出坦克,並應用在實戰上的國家。
一戰時期的英國,派出坦克後幾乎是所向無敵,戰壕、鐵絲網等等的障礙,完全輕鬆輾壓,殺得當時的得過措手不及。
雖然它的外型跟現在的坦克有點不同,但在當時這可是一款超高科技新型武器,後來出現的虎式坦克什麼的,都還要叫它一聲前輩。
一戰的地形運用,主要都依賴壕溝,那時士兵除了防禦對峙外,就連吃喝拉撒睡,都是在壕溝裡解決,壕溝根本是士兵們的生活圈,而且壕溝地形又複雜,大溝通小溝,小溝還有小小溝,小小溝裡還有彎道,溝溝相連到天邊,極難攻略。
馬克坦克就是為了破壞壕溝戰術而生,它的優勢在於體型。馬克坦克被設計成菱形坦克,正是因為這樣的體型在越野性能上極佔優勢。
衝破機槍陣、掩護步兵,都能輕易做到,當時只要馬克坦克出馬,那一區的戰事幾乎是一面倒地輾壓。(偶有例外,所以只用『幾乎』,不敢把話說太死。)
早期打仗,除了武器等級外,多半是打士氣的,兩軍對陣時,哪一邊先士氣潰敗,哪一邊就先輸了,坦克的出現,一部份是用強大武力攻擊敵人,另一部分是為了遊走壕溝地形,還有一部份,是為了打擊敵方的士氣。

坦克的作用聽上去超級英明神武的對吧?說件書裡沒說到的關於坦克的小故事,會顛覆你對坦克的印象。
坦克是英國人設計的,英國人是一個視茶如命的民族,在戰爭這種緊張時刻,他們會把茶葉帶進坦克裡面泡,有一種二戰時期的坦克內部就真的加裝了專門用來煮水泡茶的爐子,做百夫長主力坦克。
是不是很令人費解?但這就是英國人,坦克外面戰得如火如荼,他們在裡面喝他們的茶,有個英國老兵就說過︰「可以不要給我酒,但我一定要帶著茶葉。」由此可知他們對於茶的熱愛有多深。
即使製造了坦克這種兇猛的大型怪獸,它的內在卻還是優雅的。
這些趣事通常不會在學校的課堂上讀到,只有走進博物館,才有機會從導覽員口中或展品介紹裡讀到,有些知識不走一遭,還真的不會知曉。
如果博物館的用途是為了紀錄歷史,那麼大多國家的博物館,多多少少都會收藏部分被掠劫的文物。
 
因破壞而產生的文化流通
另一間收藏了滿滿的爭議文物的博物館,也在英國,即是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展品,被很多專家學者稱之為︰「文化贓物」。館內充滿了戰爭時期向其它國家掠奪來的戰利品。
除了著名的圓明園文物外,還藏有羅馬、埃及等地的文化藝術品,一直以來這些國家都在向大英博物館館方追討。而在這些展品中,有著世界聞名的「帕德嫩神廟」的部分遺產。
這批帕德嫩神廟的遺產,有梁柱、雕像、壁畫等等,這些原本遠在希臘的文化遺物,是怎麼流到大英博物館手上的呢?
書中有提到,這故事要從 1799 年說起,當時的希臘是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當時英國有位擔任駐奧斯曼大使的伯爵,名叫額爾金。
額爾金伯爵上任後做的最認真的一件事,據說就是暴力拆除帕德嫩神廟的磚瓦,並將這些運回英國,但回到英國後,他因病倒下,變得窮困潦倒,便將這些它不法得來的帕德嫩文物賣給大英博物館,以換取金錢。
大英博物館收下了,但希臘人怒了,直到今天,希臘都還在追討這些文物的歸還期限。只是英國政府充耳不聞,甚至公開表示沒有理由歸還。
說來諷刺,希臘的基礎建設在七零年代左右,都還是相當混亂的狀態,因此也有人認為這些展品被收藏在英國,比當初留在希臘還好,至少能在英國得到妥善的維護。
這麼厚臉皮的說法,對照希臘當時的環境條件,卻讓人無法反駁,或許文物輾轉流轉到大英博物館,反而是最能保存原貌的。也更因此將遙遠的南歐文明帶到了西歐都會。
大多數的文化流通,都跟戰爭、掠奪脫不了關係,這些行為為民族國家之間帶來傷害,卻也促進文明發展、文化流通。

曾有人質疑,一間博物館內收藏了這麼多武器,把軍武、掠奪物當成一種稀罕品一樣收藏,這是不是變相美化、教唆戰爭?
作者的答案是: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發動戰爭,都沒有絕對正義的一方。但若我們的和平被威脅,那麼拿起武器保衛並與其對抗,並不是什麼羞於見人的事。
至於問我,收藏戰爭軍火這件事應該被檢討嗎?
我的答案是:戰爭本身即是人類發展文明的一環,記錄戰爭、保留戰爭產物沒什麼好擔心的。這是歷史的一部分,應該被留下來。
有人說過,綜觀人類史,其實就是一段漫長的戰爭史,人類文明因戰爭而得以發展,從部落鬥爭到國家開戰,因為戰爭,醫療、科學、軍武等技術突飛猛進。同時戰爭也帶來種族融合、文化交流,人類可說是被戰爭孕育茁壯的種族,戰火無情,卻也帶來蓬勃生機。

這就是歷史,殘酷但真實,不論你願不願意承認,它就是在那裡。

博物館記錄的是歷史的軌跡,那便不能避免戰爭與掠奪物,當它成為呈現歷史的明鏡,它為何存在於這座博物館的背景故事,也就成了展示的一部分。
 

  • 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2
  • 作者: 河森堡
  • 出版社:時報出版

Read it now!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