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大錢才能發大財?用「習慣」把時間變金錢,讓你不知不覺成為鄰家富豪!

好習慣,讓你變得好有錢發大財、變有錢,應該是許多台灣人的共同夢想。
也因此,才能有政治人物不斷以「發財」作為主要政見口號,且在沒有太多具體方案下,竟能勝選!

嚴格說起來,發大財跟變有錢是兩件事情。

發財之後,能夠守得住進到自己口袋裡的錢,才能算是變有錢。坊間有些人,一身名牌,開名車,出入高檔消費場所,雖然收入不少,很會發財,卻留不住,其實不算有錢,只是看起來有錢。
相反的,有一些真的有錢人,行事很低調,穿著打扮與消費習慣都看不出來是有錢人,只是默默的遵循著讓自己變有錢的生活好習慣,加上時間複利效應的推波助瀾,到了某個時間點,真的變有錢。

說起來,想要變有錢的方法並不難,難的是堅持下去。


沒有高收入當靠山?時間就是你的本金
變有錢的方法如下:花得比賺得少,把剩餘的存下來,放到可以利用時間複利效應增值的金融商品(如定存、ETF),讓時間幫你滾雪球,只要投入的錢夠多加上時間夠長,就能滾出一筆金額不小的錢。
那麼,擁有多少錢才能算得上有錢人?
這個金額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不過,在研究有錢人的世界這個領域裡,淨資產一百萬美金,是個最基本的門檻,又稱為鄰家富豪,是《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的作者當年用來調查有錢人行為模式的一個篩選門檻。
別小看一百萬美金這個數字,這已經是全美前四分之一人口的資產水準。而且,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人未來還會繼續變得更有錢,畢竟他們接受問卷調查時雖然已經進入有錢人的門檻,但離平均餘命還有好一段距離。
作者發送了一萬四千份問卷給淨資產一百萬美金以上的人,想要了解他們是怎麼變有錢的?

作者發現,即便年收入不高的家庭,好比說四萬美金(在美國不算很高),只要確切遵守花的少存的多,留住手上的錢,將之投入穩健的投資標的(例如債券或定存),也還是能夠變成有錢人。也許無法成為超級富豪,但足夠讓自己有個安穩的退休生活。
作者發現,鄰家富豪累積到一百萬淨資產的平均年齡是54歲,不一定是人們以為的高薪工作者,但一定是切實遵守行為規範,將所賺的錢盡可能儲蓄起來的人。
有人研究巴菲特的資產變化,發現一件驚人的事情,巴菲特到54歲時,只有今天身價的1%。想要變有錢,或許更確切的做法是腳踏實地,按部就班,而不是奢想一步登天,中樂透式的發大財。
歸結起來,變有錢的秘訣恐怕只有一個,擁有好的金錢習慣,不要亂花錢,量入為出,努力儲蓄。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致力於杜絕金錢方面的《非理性效應》,不要讓自己的野性本能擾亂了我們的理財投資布局。

控制金錢流向,比擁有金礦更重要
《非理性效應》的作者丹尼爾克羅斯比發現,人們之所以投資失利,大多數時候並非不知道財報之類的經濟數據,也不是不會分析,而是沒能管控好自己的大腦中的非理性因子,放任原始本能的衝動做出不利於累積資產的投資決策。
好比說,人腦有種厭惡損失的捷徑思考,因此當我們看到所投資的股票或基金下跌時,就會產生莫名的不舒服,往後的決策就被此一思緒影響干擾,做出錯誤判斷。許多投資人之所以出現追高殺低的行為,就是厭惡損失的效應在作祟。
不想被人腦的原始本能衝動制約,那就得認識自己,並且根據自己的缺陷制定一套行事紀律按照理性分析的結果執行,制服自己的內在恐懼。不要相信自己在恐慌時腦中所編出的故事。
另外一點很重要,不要「膨風」,不需要不斷向外人證明自己很厲害,否則我們容易落入確認偏誤,只選擇自己想相信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決策,且明明結果已經出現偏差卻還固執堅持,不肯修正。
總之,想要變有錢,得能夠馴服內在之虎,內心中屬於原始本能的行為決策機制,讓我們大腦前額葉皮質的理性分析部分發揮效果。
為此,最好的做法,是引進習慣學。

以認知取替,讓自己「習慣」有錢
雖說這些年我讀了不少如何介紹有錢人怎麼想怎麼做的書,好比說《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成為有錢人的教科書》、《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2》,還有世界知名的《富爸爸窮爸爸》系列,也從這些書中獲得許多好觀念與做法。
不過,我卻是直到碰見《習慣致富》《讓人變有錢的36個微習慣》這兩本書(中文版出版時間相隔不久),才豁然開朗。
想到,啊,想要變有錢,不正是應該引進「習慣學」的觀念與方法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金錢行為的設定與執行上嗎?
習慣學的核心原理是「認知取替」,習慣學認為,戒除壞習慣這樣的思考與行為模式,通常並不能幫助一個人真正改掉壞習慣,只是不斷壓抑原本的行為,等到某一天自己再也無法認耐壓抑而爆發時,壞習慣將會回頭吞噬我們,甚至將我們拉入更糟糕的光景。

真正想要改變自己,得用新的好習慣取代舊的壞習慣。

好比說,不是收入不高只是愛花錢所以存不了錢的人,不能只是告訴自已我要忍耐不要花錢,而是先從好好記帳,了解自己的花費模式,找出不必要的浪費開銷開始。
找出問題之所在後,深入了解自己發生亂花錢的行為模式的原因或地點,讓自己避開問題情境源(不出現在會讓自己亂花錢的情境),並且設定新的行為,將新行為養成習慣。
好比說,如果出門總是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衝動的刷卡買下,那就不要帶信用卡與金融卡出門,身上只能帶必要花費之金錢。

總之,全盤檢討的自己的行為模式,重新設計一套行為模式,並透過刻意反覆練習,將之養成好習慣,長期貫徹。

好比說,薪水下來之後,設定自動轉帳10%到一個專門的儲蓄戶頭,這個戶頭甚至沒有金融卡,錢只能進不能出。
再好比說,幫自己設定花費預算,每天只能帶當天份的金額出門,若有剩餘則另外儲蓄起來。

精準消費,理性對待生活中的不必要
練習中斷原本的刺激反應行為模式,不要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衝動購買,甚至讓自己不會出現在能看到會引起購買欲望的東西的地方。
花錢就得《精準購買》,不要落入享樂跑步機的追逐消費升級迷思,要刻意練習消費降級,計畫性消費。
作者還建議,不妨花點時間了解企業的品牌行銷策略,讓自己不被美麗的廣告文案說服而掏錢買下不必要的東西,並且避開那些計畫性報廢的產品(基本上,所有告訴你需要換季的產品都算是計畫性報廢,因為這些產品通常不容易壞,只好以生活風格、流行時尚,功能升級或換季之名鼓勵消費者進行不必要的消費)。
除非是超級富豪,普通人若是落入流行時尚或換季升級的消費陷阱,只怕靠勞力付出賺再多薪水,都難以存到足夠成為有錢人的資產金額。

養成好習慣,讓自己的收入多於支出。

別擔心,養成致富好習慣並不難,《學會改變》與《原子習慣》教給我們許多簡單的方法。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先求有,再擴大。
好比說儲蓄,目前手頭很緊的人,可以練習每天存一塊錢,持之以恆的堅持,這會讓你養成「儲蓄」這個行為習慣,以後當你手頭較為餘裕,再擴充所儲存的金錢數量。

我們大部分人的問題是,因好習慣的初期效果微小而不願意做。
但是,所有好習慣要能享受滾雪球的複利效應,都得撐過初期的效益小的階段,無論是運動健身還是讀書進修抑或者儲蓄,都不是一開始就能看見明顯的好處。
得堅持一段時間執行,甚至堅持到已經養成習慣而不自覺地就能執行時,某天回頭才赫然發現自己已經因為好習慣而累積出龐大的效益,已經成為貨真價實的有錢人。
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執行成為有錢人的致富好習慣,讓致富成為一種生活中的習慣,相信擁有好習慣的有心人,遲早都能成為享受財富自由的有錢人!
 

  •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
  • 作者: 湯瑪斯・史丹利, 威廉・丹柯
  • 譯者: 凌瑋
  • 出版社:久石文化

Read it now!

 

  • 非理性效應:投資的失敗,來自你的本能
  • 作者: 丹尼爾‧克羅斯比
  • 譯者: 陳重亨
  • 出版社:今周刊

Read it now!

 

  • 習慣致富:成為有錢人,你不需要富爸爸,只需要富習慣
  • 作者: 湯姆.柯利, 麥可.雅德尼
  • 譯者:羅耀宗
  • 出版社:遠流

Read it now!

 

  • 讓人變有錢的36個微習慣
  • 作者: 山下誠司
  • 譯者: 璦祺
  • 出版社:三采

Read it now!

 

  • 精準購買:比「斷捨離」更極簡、永續的究極之道
  • 作者: 近藤麻理惠
  • 譯者: 陳光棻
  • 出版社:方智

Read it now!

 

  • 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
  • 作者: 奇普‧希思, 丹‧希思
  • 譯者: 洪士美
  • 出版社:樂金文化

Read it now!

 

  •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 作者: 詹姆斯‧克利爾
  • 譯者: 蔡世偉
  • 出版社:方智

Read it now!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