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販毒!你所不知的販毒集團產業鏈!

 
首圖來源:amctv.com.br
《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續作《續命之徒:絕命毒師電影》即將在今年10月11日於Netflix隆重登場,倒數一個月,想必有廣大劇迷非常期待。
不過在這個《絕命毒師》已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第一神劇的時代,當我們提到毒犯、毒梟時,腦中浮現的往往是戲劇中場景:美墨邊界、人煙罕至,製毒師和他的夥伴開著巨大露營車,一路來到荒郊野外,升起炊煙開始製毒。
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畫面,假如搬到現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絕命毒師》劇照。圖源:The Mob Museum。

儘管《絕命毒師》的故事向我們提供了部分事實,譬如販毒集團大本營確實位於美墨之交;
不過,戲劇終歸戲劇,假如《絕命毒師》的「老白」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那麼,販毒集團可要頭大了!
由湯姆・溫萊特所寫的《毒家企業:從創造品牌價值到優化客戶服務,毒梟如何經營販毒集團?》就是一本以經濟學角度觀察現實生活毒犯企業的書。
湯姆・溫萊特是記者,他以另類角度觀察這些看似「逞兇鬥狠」的毒犯,並且嘗試告訴我們:毒犯生態就像國際企業。
 
認真販毒就像經營企業!你所不知的販毒集團產業鏈!
怎麼說呢?《毒家企業》向我們揭示了一些驚人的事實,譬如「毒犯生態」其實和「公司生態」頗像的。
其中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違法」與「合法」的差別了。
有些人會以為販毒集團像一個巨大且自成一體的大系統,自己種植、自己煉製、最後自己販售,但實際卻不然。
在《毒家企業》中,作者很用心地拆解販毒集團的「產業鏈」,很特別的是,販毒集團並不自己種植作物,他們用來提煉毒品的原料,其實都是向農夫買來的。

拿古柯鹼的原料古柯葉來說,種植古柯樹的農人,大部分是一般農民。
這些種植古柯的農民,大多位居於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等國家。
農民選擇種植某樣作物,只因這項作物的利潤較高,僅此而已,而這些都是為求溫飽的求生方式。
書中也寫到「假如其他作物的利潤更高,比如番茄、香蕉或咖啡,農民未嘗不可轉行,只是要投入成本」。
這就表示,供應鏈上游的農民,其實和我們認知毒犯產業鏈的「十惡不赦」成見有所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當政府打算掃毒,於是大規模撲殺古柯樹,古柯鹼原料減少,價格理應上漲,實際卻不然。
作者指出,販毒集團就像大型企業,它們壟斷市場,即使原料減少,它們也不改變向農民收購的價格。
農民不能不賣,只能自行吸收損失。
同時,這些販毒集團,猶如「氣球效應」般地四處逃竄:哪國政府開始掃毒,它們就往別國跑。
另外,販毒集團也拚服務、經營多角化,他們的營運模式,簡直像家跨國企業。
 
老調重彈的真理:人才是最重要的!
剛才我已經指出,假如《絕命毒師》中的主角老白是個真實存在的傢伙,那麼他可能會令販毒集團相當頭大,或者在他們頭大之前,老白就被幹掉了。
為什麼呢?儘管老白能精煉出純度99%的極品,卻是個衝動不顧後果的人,容易腦子一熱就做出無法挽回的事。

《絕命毒師》劇照。圖源:E! News。

根據作者在《毒家企業》的說法,我們可以知道,販毒集團人才招募不易,招來的多半又不太聰明。
人資長要為腦袋空空的員工頭疼,又要在人數稀少的應試者中挑選出能夠信任的傢伙,這是極其困難的事。
「販毒集團的手下職能低落難以掌控不斷耗損,而且這些毒犯愚蠢至極又經常搞砸事情,要經營複雜的販毒業務絕非易事。」
雖然《毒家企業》也舉出了毒犯被捕後在監獄與其他毒犯交換心得,出獄後變本加厲的故事。
但真要說起來,集團如何經營、避免被抓似乎成了十分令人頭疼的大問題。對違法事業來說更是如此。
 
品牌經營很重要,毒梟的品牌管理策略
作者在《毒家企業》裡講了一個小故事。
首先,他提到恐嚇信的原理,基本上,假如我們收到一封恐嚇信,要如何辨別這封恐嚇信真的具備有效性?答案是「名人背書」。
這裡指的名人,並不是指檯面上光鮮亮麗的藝人,而是對「恐嚇」領域擁有權威的人,這樣一來,就能讓收到信的人知道,這封信是有效的。
同樣,販毒企業也是,有些小的販毒會利用大毒犯的聲望進行恐嚇,好讓自己的威脅具有份量。
但問題是大毒犯想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因此常透過暴力手段進行管理(畢竟他們沒有法律提供的強制性)。
另外,大毒犯也會發行「官方商標」,讓經授權的對象使用。
這樣看起來,販毒集團確實很認真經營他們的「企業」,從品牌經營到銷售策略,販毒集團從過去到現在,為因應時代的快速發展,甚至也有一套「網購」方法。
而從了解毒品的生產過程,到認識毒犯的操作模式,成為了攻破他們之前的必備知識。

 
動作只是輔助,掃毒靠的是腦袋
以上大致介紹了毒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幾個要點。
雖說販毒集團像一個大型企業,但卻不像大型企業那樣單純。說來說去,儘管販毒集團只是個為追求龐大利益的商人,但不管是上游的原料供應商,還是下游的消費者,都將飽受威脅。
農人被迫以賤價賣出原料,買毒的人失去健康,違反法律和善良風俗的販毒集團,終被視為違法。
但假如我們不了解販毒集團的運作,只憑藉法律進行掃毒作業,勢必無法根除販毒產業。
因此,湯姆・溫萊特寫《毒家企業》有個很大的重點,就是為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唯有知道對手是誰,才能夠戰勝它。

湯姆・溫萊特強調我們必須使用商業的角度來看待販毒集團,並且,我們不該視毒品為某個國家的單一問題──畢竟,禁了一個國家,它還是能轉移陣地,重新再來。
過去,許多國家掃毒的方式相當單純,上面提及的滅除古柯樹也是。
這並不是單純的消滅什麼就好,或抓起來就沒事。販毒集團擁有緊密的結構鏈,你必須要破壞它,就必須想出適合的應對方式。
就像剛才說的,政府逐漸發現,消滅古柯樹並不會讓毒品售價提高,且農民還是繼續偷種,毒品的購買意願也沒有降低。
他們後來換了方式,鼓勵農民去種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並且提供足夠的輔導金。
這樣一來,確實減少了古柯葉的產量。但這策略不能只在單一的國家進行,必須聯合動員,讓國與國之間共同對抗,才能成功打擊販毒集團。

《絕命毒師》劇照。圖源:nick normal。

 
藥品是毒品,毒品也是藥品
至於為什麼要禁止買賣毒品,你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毒品具有成癮性,且容易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不過實際上,假設使用得宜,毒品可能成為藥品。就像先前的討論大麻是否該合法化?也相當值得討論。
一味恐毒和禁毒都不是使人遠離毒品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透過討論,重新思考毒品的問題;同時,假如要掃蕩毒窟,縝密的制定策略,也會比一味地打擊來得更好、更聰明。
在《毒家企業》第七章就提到了一種名叫BZP(全名:Benzylpiperazine)的藥丸,起先被用來當作一般毒品的替代品,因為它同樣具有令人興奮、成癮的功能。
不過,由於欠缺管制,BZP後來成為年輕人開趴必備的興奮劑,接著引爆濫用問題。
不過,有學者針對這個問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指出:

「要傳遞的訊息不是『遠離岩石』,而非『不要游泳』。」

他認為,與其一味禁止,而是在合理的情況下運用藥品/毒品。
藥品若使用不當,會變成毒品;而毒品使用得宜,也可以成為藥品。這就是藥品/毒品的雙面性。
因此,使用的範圍在哪裡、該怎麼用,以及政府怎麼利用商業方式分析販毒產業,你除了透過《絕命毒師》來了解外,更可以在《毒家企業》中找到線索。
透過書中提示重新審思毒品,也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 毒家企業:從創造品牌價值到優化客戶服務,毒梟如何經營販毒集團?
  • 作者: 湯姆・溫萊特
  • 譯者: 吳煒聲
  • 出版社:寶鼎

現在就讀!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