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門踏進老派咖啡館,彷彿有種人事時地物瞬間放慢十倍速的感覺。
帶著一些神秘感,他們都知道這裡如何運作和規矩。
初訪的你可能得小心翼翼,同時又很沈浸在時間感凝結的這段時間,這是我在第一次踏入高雄小堤咖啡的感受。相對於現代咖啡館,走進店裡一半的人在對筆電打開都在對這電腦打字,形同嚴肅的工作場合。
「對我,喫茶店就是這麼迷人,會讓你想辦法去旅行,去親自推開門體驗這些風景,然後留下回憶。」— Hally Chen
2007年,Hally推開他在日本的第一間喫茶店的門,成為《喫茶萬歲》這本書的起源與契機。
這兩冊書裡,涵蓋從九州到北海道、橫跨21個城市,收錄76間老派咖啡店,高達9萬字,817張珍貴照片,絕對稱得上一本重磅出版的最新力作。
Hally說,日本喫茶店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畫廊喫茶,另一種則是民曲喫茶。
名曲喫茶就可以分為爵士、古典樂等,就看店主人喜歡什麼、想要營造什麼氛圍。往往有著高級音響、店內的客人不交談、座位會朝向喇叭等特點。
喫茶店和台灣的傳統冰店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人為了生活、談事情的地方。
在多年前,Hally就有了《喫茶人》這一本書稿,最後因考量內容不夠完整而沒有出版。
然而,Hally在台灣開始先寫《遙遠的冰果室》(2013,行人出版)和《人情咖啡店》(2015,行人出版),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希望從自己的家鄉開始寫起,
二則是因為寫國外題材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因此除了在報章雜誌上連載,Hally一直默默持續地在為這個大專題集結成書做準備。
那麼,Hally是如何做起這長達數十年喫茶店之旅呢?
這裡就採訪前的「建立店家資料卡」和書籍發行前至作業「取得店家肖像同意」來分享:
一、建立店家資料卡
Hally的父親被派到日本學工業設計,也因此他不僅常常去日本,對於日本文化、小物相當著迷。
一直到開始走訪喫茶店,長期下來他搜集了許多紀念品。
包含所謂的化妝罐(就是所謂彩色罐)、咖啡罐、杯墊、紙巾、便條紙,代替名片的火柴盒,甚至是在進文堂的會計傳票也成為他的收藏品。
每到訪一間喫茶店,事前的功課絕對少不了。
每一間店都會以一張A4紙來整理,包含老闆是誰、店家基本資料和照片等等。
事前完善的準備和瞭解,是進而能和老闆攀談上的第一步。
二、發行前置作業
2018 年,《喫茶萬歲》這本書進入發行前的準備作業。
和本書出版社銀河舍去信請求肖像同意書,日本人還是很吃「手寫信」這套,因此這些寄去的同意書裡都有著親筆字跡。
除了有一張手寫信,店主只需要勾選是否同意授權肖像,並附上回郵信封。以及合照、寫真、自己的名片等等,讓店主看到影像紀錄時,可以馬上聯想起Hally的到訪。可見細心和處理細節,做到如此程度。
大又好的影像,是時代珍貴的剖面。
可以發現,翻開來《喫茶萬歲》這兩本厚厚的書,裡面藏有大量滿版的彩色圖片。
Hally認為除了文字能夠記載,大幅影像是他認為能夠真正直接留下的東西,他也盡量在旅途中留下短影片紀錄。
除此之外,書裡的字級比起一般書本格外的大,原因其實基於Hally自己長年做設計下來,眼力對於小字已相當吃不消,因此這樣的大字圖說,正是不希望自己的書連自己都看不清楚。
https://www.facebook.com/ILoveKISSATEN/videos/2310447972507075/
回想起在做喫茶店這個大專題,他認為寫咖啡店最困難的點,就在於每間咖啡店實在是太過雷同。
總不能寫起來每間都沒有兩樣,這之間的功夫就在於:如何聊進老闆的心、挖掘不同之處,打開感官和敏銳的觀察。
2009年,Hally才開始喝咖啡,為了開始寫日本喫茶店這個題目。
他向RUFOUS的小楊學咖啡,同時也學習日文。
回頭來看,這樣十餘年走訪日本喫茶店,除了克服語言和咖啡專業層面的問題。
他認為還有一樣東西不可或缺,那就是熱情。
大多都喫茶店都乘載了數十年的歷史,不少喫茶店可能會出現繼承問題。
雖然無法渴求每間店永恆存在,只能盼望每間喫茶店都能有理想的年輕人保有原來的樣貌,或多或少地融入新的想法,重點是如何繼續下去。
談及台灣目前的咖啡店文化,Hally也期待可以有更多形式與樣態的咖啡店出現,可以更加活潑多樣化,免於風格太過於一致,缺乏了獨有的自我特色。
建一間店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台灣咖啡店的形式可以更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