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斜槓青年》一書在台灣橫空出世,被囧星人介紹後一舉推上暢銷榜後,彷彿宣告了台灣版的《就業的終結》啟動,不上班的《零工經濟來了》,Soho族的自雇生活方式,一時間成為顯學,人人都想一窺堂奧,試試自己到市場打天下。
自雇工作的確是自由自在,有實力加上運氣好的話,收入也的確比待在公司上班好,坊間也有不少作品教人自己獨立接案的方法。
《一鍵獲利》中整理了上百個讓人可以自由接案的數位平台系統,彷彿只要登錄個人資料就會有案件找上門,《自由工作的未來》看似希望無窮。
然而,一切真如這些倡議新工作型態的書所說的,那麼美好嗎?
《共享經濟》真的是人類進入後組織社會時代的工作解方嗎?
開Uber、經營Airban真的能夠養家活口嗎?
把興趣當工作,真的是獲得成功,實踐理想人生最好的途徑嗎?
好比說,因為喜歡騎機車所以就去當送貨快遞的人,真的活得下去嗎?喜歡搖滾樂,所以即便五十好幾仍在零售通路當店員,也不想放棄夢想,堅持保留時間練團與表演,真的會幸福嗎?
零工經濟,其實宣告著沒人雇用世代的降臨。
零工經濟的積極面被命名為共享經濟,要人們拿出自己的一部份時間或資產來跟其他人共享,藉此換取收入。
然而,積極面的作品沒有談到的是,零工經濟代表的是「沒有在組織中有一份正職工作」。
原因固然有可能是組織能提供的正式工作的收入不盡理想,卻也有可能是組織能提供的正式工作職缺越來越少,派遣、兼差與按件計酬型的非典型工作越來越多,工作被打散成碎片狀丟到市場,讓可以接受者承接。
派遣、兼差與按件計酬型工作,雖然也有出賣專業換取高收入的,但有更多是出賣勞力與時間換取基本薪資的,這些基層工作被冠上好聽的新概念之後,重新包裝推上市場,吸引那些不想待在組織裡,對自己人生有更高期待與夢想之人投入。
美其名是抵達理想人生之前的過渡型工作(例如,為了成為搖滾樂手,需要時間練團,沒辦法長期工作,兼差計時工作適合自己),實際上卻是任由自己被勞動市場剝削。
換句話說,自雇工作者的崛起,其實是宣告人類逐漸邁入《沒人雇用的一代》,大型企業紛紛將工作外包,將找人用人等麻煩事丟給專門人力派遣公司(同時讓這些公司成為企業漠視勞工權益事件被爆上媒體時的防火牆)。
實際上的勞動待遇與工作環境愈來越差。起薪低且轉正職無望,甚至還經常領不到全額薪水,被以各種名義苛扣,別說小確幸,連溫飽都成困難。
橘玲說:「夢想不能當飯吃。」在這個《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是。
除非你的夢想知道如何自己創造出一套商業模式,經營好自己這個品牌,將自己的才能在世界上發揚光大,如若只是依賴他人的平台給予機會,最後往往只是被剝削。
也就是說,自雇工作型態,其實是一種微型創業,也就是自己當老闆,把自己當一人公司經營。
如果抱持上班族的心態或工作方法來從事零工經濟或經營自雇工作,仰賴其他企業提供工作機會,最後一定會失敗。
想成功,得先學會善敗
我自己一直很關心零工經濟與自雇工作這個議題,畢竟我自己從三十歲離開職場,成為自雇工作者已經十四年。期間經歷很多事情,做過非常非常多工作,雖說到如今日子還算過得去。
但是,認真回想起來,日子還真的不是那些標榜未來一定會更美好的作品所提及的,新時代都是美好與正向的故事,其實也有不少狗屁倒竈的情況,例如交稿後發案公司卻倒了(不只一次),出版的書賣不好(是很正常的事情),收入不穩定,家裡臨時需要一筆額外支出…。
為了記錄這一段人生旅程所遭遇的各種挫折與解決之道,我自己也寫了一本書《成為職業作家一定要知道的50件事》,把自雇人生路上可能碰到的問題跟思考盲點的解法,盡可能收集起來,跟更多有志於自己獨立經營自己人生,不再倚靠企業組織的朋友們分享。
因為我發現,社會上的人多半不喜歡談失敗,比較喜歡談成功。所以我們讀了各種名人偉人企業家的傳記,多將焦點放在這些人最後創造的功績與偉業。
殊不知,對我們真正有幫助的,其實是書中記錄的那些失敗挫折的過程,以及如何從谷底翻身的方法。
可能是所學本科的影響,我大學跟研究所都是讀社會學的關係,批判性格比較濃烈,對於正在發生的事情,不會單看光明正向面也不會只看否定消極面。
我自己讀書,特別是思考生涯規劃、職涯發展與社會變遷,正反雙方的意見都看,再自己歸納出於己有用的觀點與方案。
向失敗學習,才能看見成功的機會
這兩年台灣也開始有人重視《失敗學》,向大企業《學失敗》,鑽研那些失敗故事中的教訓。不要只看那些創業成功的故事,也看看那些沒成功的故事。
好比說,我就很佩服當年如日中天的負能量語錄粉絲團的悍然結束,所以當版主林育聖出版了《告別負能量:續集竟然就是完結篇》時,我馬上就找來讀,想看看他為何急流勇退?下了這個跟世人所想的不一樣的選擇背後的考量是什麼?
再後來,又看到林育聖推出了《聽說你在創業》,將兩本書結合起來讀,看出了一些端倪。
原來真正厲害的人是這樣思考事情的?不迷失於成功的掌聲,有自己更遠大的夢想要落實,即便放棄成功得損失很多機會,投身夢想又可能招來一堆不盡如意的鳥事,但還是毅然決然地投入其中。
前一陣子,看到iFit的創辦人謝銘元的《善敗 iFit新零售實戰》出版的消息,隨即找來拜讀。
因為謝老闆是當前台灣的年輕創業者中我最欽佩的一位。早從十多年前開始,經營法意出版社與投資團隊,到後來跟他現在的太座一起創立的iFit,年紀輕輕就連續創業成功,堪稱是這一代最成功的青年創業家。
明明可以出書吹捧自己的成就,但他卻不是談這個,而是將自己的創業過程的幾個關鍵決策與失敗專案,鉅細靡遺地寫成書,跟社會分享。
還談了不少關於組織管理與創新公司治理的難題與解決方案(例如法規、財會方面的問題),我相信這樣一本書對於打算貨正在創業的朋友,絕對是乾貨等級的好東西。
想要開創成就,只讀雞湯怎麼夠?
如果說,《聽說你在創業》是從比較柔軟的心理層面切入,探討創業者的孤獨寂寞與各種不能為外人道的酸楚,以及自我挫折心情的紓解之道(特別是招聘與人才培訓方面的苦心的部分,自己埋頭加班收拾各種創業必然發生的瑣碎事件)
那麼《善敗 iFit新零售實戰》就是從硬功夫入手,透過案例拆解,帶出創業人與新創組織應該留意的各個決策面向。
讀完之後,或許你會發現,當個老闆真的不容易,得承擔各種決策失敗的風險之外,還得花心思招募與培訓人才,解決組織裡的各種人事問題。
這也是我讀完之後,更確信自己當初選擇一人自雇的微型創業路是更加符合自己性格的判斷。
本次在文章裡既介紹個人自雇工作又介紹新創企業老闆寫的書,是因為我認為,這些都是面對就業的終結與沒人雇用時代的可能解決辦法。
至於實際上要開公司還是一個人自己幹,就看每個人性格與能力還有人生願景而定,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只是想要激勵一下低落士氣,讀成功學或勵志書或雞湯書就可以了。但如果真心想要闖出一番成就,讓夢想可以真正落實,讓自己可以創造經濟與社會意義上的成功。
要讀的是創業與經營方法類的作品,且不能只是歌頌自己成就多了不起的作品,必須是樂於將自己的失敗與不堪之經歷,剖開來給大家看個清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