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有人不覺得,我們身處的社會是民主國家吧?
畢竟民主國家是透過人民直接投票選出代替國民執行國家機器的代理人,已經是人人都認可的常識。而投票結果,少數應該服從多數,接受多數選出來的人選,也是國民公認的價值。
不過,關於投票,是否只能每個人投一票?一人一票的多數決選出來的人選就是最好的結果嗎?
一人只能投一票,雖然合法,但合理嗎?
雖然在台灣,一種選舉一個國民只能投一票,否則將成為無效廢票。
《理性選民的神話》一書則告訴我們,多數選民並不理性也不客觀,因為早有諸多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的思考有著系統性的偏誤,常因捷徑思考的偏誤而做錯選擇。
這樣個別不理性且不客觀的選民集合起來做出的選擇,真的對國家是最好的嗎?
(圖片出處:https://www.pinterest.com/pin/79868593375540348/?lp=true)
《理性選民的神話》作者更直指許多擁有投票權的國民根本沒有基本的政治或人文素養,對複雜的國際乃至政府財政問題也毫無清楚認識,選舉時又容易受到廣告文宣乃至個人價值偏好干擾,毋寧認為讓公民普選不是最好的選舉投票方式。
《反民主》的作者認為,如果我們生了病不敢隨便找沒有證照的外行人看病,蓋房子會希望找擁有合格建築師執照的人處理,那麼政治也應該交給專業政治精英而不該讓不懂政治複雜專業的普通人民來決定。讓專業政治菁英接手團隊,好過聽任對政治外行的人民的投票結果。
在《專業之死》一書中寫到,正是當前民主國家的一人一票且票票等值的觀念深植人心,讓不少外行人覺得自己的意見跟專家一樣重要,造成專業被輕看,專家被忽視。
《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一書作者更直接提出質疑跟挑戰,認為今天諸多民主國家的問題,不都是被選出來執政的政黨非但無力解決原本的問題甚至製造了更多問題嗎?
民粹主義的警鐘
這些年世界上各民主國家盛行民粹主義,說穿了不就是因為長期以來,國家的主要政黨無論誰當選,都不能解決普羅大眾的經濟與生活困境。
導致某些覺得自己被國家拋棄的人生失敗組開始群聚,來自草根且不講理性的基層民眾不再支持那些穿西裝打領帶而看起來道貌岸然的政治菁英,轉為熱烈支持很會講幹話卻未必有實際政見或成績的候選人。
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更是敲響了一記巨大警鐘,讓許多人意識到當前民主國家的問題之嚴重。
雖然有不少人從執政結果論對民主制度的續存提出質疑與挑戰,甚至羨慕起某些經濟高度成長時期的獨裁國家的執政效率。
但是如果知道民主制度的存在意義原本就不是為了追逐經濟效益的極大化,而是國家中的不同價值信念的共同體的性命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全,不用因為每次更換執政者就大量流血,相信不少人仍會肯定這個經濟執行效率雖差但人命保全效果比較好的政治體制。
至於目前的一人一票多數決投票方式,造成的國家每到選舉就自動分裂成兩大陣營(統/獨;左/右;菁英/大眾;脫歐/留歐…),每次選舉完都沒有辦法修復敵對關係反而更深化的問題,幸好在《多數決玩弄了真正的民意》一書中倒是提出了一些建議做為可能的解方。
加權投票、比例投票 你想試試嗎?
《多數決玩弄了真正的民意》的作者認為,沒有人規定民主國家的投票制度必然只能是現在的一人只能投一票。
當然也不是要回到過去那種只有達到某種資產水準的情況才允許投票,或是某些人種直接被排除在投票資格之外的時代,而是說投票不必然只能是一人只能投一票,因為這是一種非此即彼的零合邏輯。
長期一人一票的選舉會造成國民在特定情境下就出現對立分裂,因為人只有一張票因此只能選其中一方支持(或是乾脆不投票然後宣布都不支持)。
如果改為加權或比例制的投票方式,結果就會很不一樣。
書中舉了很多實際上存在的一人多票制的投票制度來說明此一投票方式的好處,好比說假設總統大選有五個候選人,那麼每一個選民可以給每一個候選人一個分數比重做為投票,甚至是每一個候選人都必須獲得分數才能算是有效票。
如此一來,國民就必須認真思考每一個候選人的政見與彼此之間的差異,也不能只是因為討厭某個政黨而不投票給該政黨的候選人。
想來這會是一種更符合民主國家的對話與妥協折衝精神的投票制度,不能只是二選一而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給一個評比,都能獲得國民的一個分數,總分最高者勝出(當然實際執行細則可以再有很多變化)。
北歐國家的比例代表制,選黨不選人或是台灣目前立法院的不分區立委投票,比較接近上述的精神但還不夠細緻。
總之,修改目前只會造成政治擁有領袖魅力的政治明星掌控國家,兩黨獨大且不斷造成人民分裂對立的一人一票的選舉投票制度,是遲早都得做的事情,畢竟我們生活的社會禁不起再來幾次兩年一次的大規模分裂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