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經由 Zen 大授權同意轉載於生鮮時書官方網站
作者:Zen 大(王乾任)
本文為《超快速讀書法》一書的序文。
書才打開讀沒幾頁就打瞌睡,不知道您或身邊的朋友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擾?
每次上「快速讀書法」的課程時,我都會讓參加的夥伴寫下最困擾的閱讀問題。幾乎每次都有人提到,雖然很想讀書,但卻讀沒幾頁就想睡,精力不支,相當受挫。
就我長年觀察,會發生這個現象主要有三點原因:
推薦閱讀:擺脫「低等勤奮」陷阱,掌握閱讀訣竅讓你《精準學習》
第一,讀書時間不對
首先,最常見的原因是沒挑對讀書時間。
雖然養成讀書習慣之後,隨時隨地都可以讀書,不過養成習慣前,讀書時間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很大。
腦科學告訴我們,每個人每天大腦能夠用來思考與判斷決策的能量是固定的,用光了就得補充能量(進食,吃正確的食物而非喝提神飲料)或是睡覺,硬撐著是沒有用的,腦子只會越來越迷糊。
熬夜K書或徹夜加班之所以效率差,關鍵就在於大腦能量已經耗盡(除非傍晚先睡一覺再起來工作)。
另外,腦科學研究發現,人起床後的第七個小時,是大腦運作效能最差的時候,通常是下午兩點到四點左右。
所以,如果選擇在這段時間讀書,學習效果也不會太好,通常讀著讀著就會開始打瞌睡,即便是有讀書習慣的人,如果下午時段讀稍微困難的書,一樣會精神不濟。
最好的讀書時段是早上,一大早起床之後的第一個小時,腦袋最清楚靈活,最適合用來讀書。
最不適合讀書的時段,是下午或已經忙了一天的深夜,這兩個時段的大腦能量大多處於乾枯狀態,就算想讀書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推薦閱讀:先別管超速學習,你要先學習「刻意休息」——從步行開始的大腦降噪練習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想趁著休假,找個地方,好好讀一本書。
如果不是本身已經擁有良好的閱讀肌耐力(讀書好比健身,閱讀的時間長度或難易承受度都需要練習,不會憑空產生)的人,想要一口氣花一大段時間讀完一本書,也會常常半途而廢,因為讀到一半就容易疲累或分心。
習慣網路生活且沒有讀書習慣的人,通常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最多半小時就會疲累,甚至有些人十五分鐘就得休息。
如果想讀書,或是想養成讀書習慣,建議每次十五分鐘,每十五分鐘休息一下,然後再開始。且一開始最好每天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將一個小時的時間切分成四段,分布在一天之內,如此效果會比集中在一次執行來得好。
至於一次超過一個小時的閱讀計畫,要審慎評估,以免幾次下來都無法完成,反而折損了閱讀胃口。
推薦閱讀:厲害的人都怎麼讀書?打破 2 大閱讀誤區,讓知識為你所用
第二,既有字彙量太少,解讀語句規則不熟悉
讀書想睡覺的第二個原因是字彙量太少,不熟悉如何解讀語句規則(如文法、片語、邏輯或符號意涵),或者對於主題感到陌生、書本身的概念密度太濃、符號意涵太多(俗稱的原典或比較艱澀的作品,都屬此類)等等。
當一個人擁有的字彙量太少,本身可理解文章內容的概念不足時,若沒有適時透過搜尋引擎或字典等工具搞懂未知的概念,那麼每當眼睛讀入一個未知的新概念,大腦就會不自覺開始猜測它的意涵,思考它的用法。
大腦只要一思考,就耗能,需要思考的東西一多,書讀沒幾分鐘就會覺得累。
閱讀陌生主題的作品,通常會覺得「卡」或者閱讀速度減慢,主要也是因為不熟悉該主題的概念與表現手法,也就是我們腦中儲存的既有資料不足的緣故。
閱讀艱澀作品想睡覺的原因也一樣,如果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使用規則感到陌生,需要大量動腦思考才能拆解文本意涵,思考多了就容易累。
像是文言文,我們學生時期多曾讀過,但在生活中已很少接觸,雖然仔細思考還是能想出它的意涵,但就是必須慢下來想。必須「慢下來想」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不熟悉或不常用。
解決字彙量不足的方法很簡單:強化基礎閱讀(多讀相關主題的歷史書或概論導讀類作品,也就是俗稱的入門書),擴充字彙量與解析語句規則的工具,建立主題閱讀習慣,多查字典,不要靠自己的腦子猜。
推薦閱讀:這些無效的學習方法,你還在使用嗎?
第三,迷失於書籍的論證之海
最後一個原因跟第二點有點像,也就是進入陌生領域後,開始思考陌生的內容,因過分耗費腦力而產生睡意。
不過,第三點發生是因為不了解書籍寫作的結構規則,如果學會了這規則,就可有效避免。
簡單來說,一本書的寫成,必然是為了解決作者所提出的問題。作者為了解決問題,就必須提出主張(解答/意見/論點/看法)。
然而,光有主張還不夠,作者還得證明自己的主張是正確的,最後才能讓讀者信服。
也就是說,一本書由問題(作者想解決的問題)+論點(作者的主張)+論證(作者用來說明主張成立的證明)所組成。
在篇幅比例上,「問題」說明大概佔百分之五到十,且集中在全書的第一章,連續密集出現問句形式之處,就是作者提出的待解決問題。
「論點」則常出現在第一章扣掉列舉問題之外的其他部分、全書各章的開頭與結尾,以及結論。佔比約百分之五到十五。
至於一本書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五到八十,都是「論證」,也就是作者用來說服讀者自己的答案為什麼有道理的部分,通常出現在每一章論點提出後,直到結論之前的篇幅。
常見的論證會使用統計數字、(引用)科學研究成果、既有學術文獻資料、新聞報導,也會運用歷史或個人經驗等「講故事」的方式呈現。
一個作者為了證明自己提出的看法為真引用的證據,未必限於單一學門,得看作者的企圖心跟才學。
例如《人類大未來》的作者(Jim Al-Khalili)寫書可謂旁徵博引,涵蓋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領域的重要知識,且論證的概念密度不低(雖然文章通順好讀),基礎知識庫不夠厚實的讀者,光是讀起貌似順暢的故事敘述也很燒腦,讀沒幾頁就會累。
這部分的克服辦法有兩種:
其一是增加基礎閱讀,也是根本之道。
其二則是一個比較取巧而實用的方法,那就是相信作者的善意,接受他的答案。論證的部分,跳者挑一些有趣的看,不用全部閱讀,或是讀了碰到不理解的部分就跳過,不要費神思考。
雖然應該還有其他讀沒幾頁就想睡覺的原因,不過上述三項原因應該至少包含了百分之九十的狀況。
如果願意對症下藥,往後應該不太會再發生一讀書就犯睏的毛病。
推薦閱讀:神秘的書目療法在做什麼?挑選符合頻率的書籍療癒身心靈
不過,看書不犯睏只是開始
開始看書後,
怎麼從書中快速找到重點?
怎麼記住重點並且內化於心中?
怎麼把書中知識用在工作或生活中?
想要同時閱讀也能隨時產出想法,現在有請爆文教練歐陽立中,
教你寫出符合「潮流」的爆款文章,讓社群流量為你創造未來商機。
『寫作』是這個時代,最強勢的貨幣,
社群爆文就是,毛遂自薦的最佳途徑。
——歐陽立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