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次對猶太人的印象,是來自Netflix的電影《原鑽》,由亞當山德勒主演的鑽石商人,就是猶太人。
有一幕戲我印象深刻,主角整個家族聚在一起吃逾越節晚餐,所有人都排除萬難到場,連欠債者跟債主兩人都被迫相安無事地吃飯,可見這是一個多麼重要的節日。
但你知道嗎?逾越節,是一個需要把家裡打掃乾淨的節日,還要把家裡的酵母菌清除乾淨,連一點麵包屑或是穀物都不能留在地上。
讓我們思考一下,假設你是位猶太人,如果在逾越節前一天,你家出現一隻老鼠叼著一小麵包,越過客廳,然後從洞裡跑了出去,這時你會忽視現況,放心過逾越節?還是會再次翻天覆地,重新把家裡打掃一遍?
聽起來是一個思想實驗,但這是《猶太法典》裡探討的內容,
在日常生活,對宗教經典進行邏輯探討?這就是猶太人有趣的地方,不看這本書,我還真不知道,猶太人如此誇張。
我再舉一個例子,書中有道練習題,要你去質疑神的旨意。
題目是這樣的,「出埃及記」的時代,猶太人當時是埃及人的奴隸,某天,神突然降臨摩西眼前,神對著他說:「你去埃及把所有猶太人都救出來。」摩西卻說:「這是不可能的。」
作者此時要我們回答這個問題,摩西不同意的根據是什麼?
正常來說,這故事的走向應該是,摩西義無反顧地接下了神的請示,帶著神賜予的聖物,踏上一趟搶救雷恩大兵的艱難旅程。
猶太人的神話卻不太一樣,摩西很理性地和神進行了7天的討論,我看到這裡都傻了,這不是緊急狀況嗎?還可以如此理性地討論?
讀到之後的章節,我才慢慢體會到,為什麼要花一整本書來講解猶太人的思考邏輯。
思辨是猶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喜歡討論《猶太法典》跟《希伯來聖經》的內容 ,身為台灣人可能很難想像,誰會沒事在吃熱炒的時候討論《聖經》或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中另一點吸引我的是,作者在日本出生,後來改信猶太教成為猶太人,也因此能體會到日本人跟猶太人兩者民族性的差異。
他的職業還是一位律師,對於辯論跟深入思考的鑽研也超越常人,更能看出猶太人從不同次元思考事情的功力。
對於辯論,我想不僅是日本人不喜歡衝突跟表達自己的意見,台灣人大多數人也是謙虛愛和諧,相較之下,我是比較喜歡問為什麼的人,常會連問數個為什麼,想了解對方對於某件事情的想法,深挖事物的本質。
但這樣的追問也常招人誤會,是不是在針對他,為什麼要做到這種程度,好好聊天討論不行嗎?
不是要戰國籍或是個性,而是書中也提及,追問事物的本質,不僅有助於跳脫框架,這是創新的種子,看透事物的本質,找到底層邏輯,更能找到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從猶太人的思考角度來說,什麼事情都Let it go,想要和氣生財,很有可能就失去了「思考生財」、「創意生財」的機會。
曾有一個創意總監跟我說,他會去學習法語,就是想換一個思維邏輯,讓自己進入法國人的身份,透過法國人的腦袋,想出現在的自己想不到的創意idea。
我想這本書,就是把一個猶太人的濾鏡交給你,教你一套猶太人的思維模式,讓你透過猶太人的腦袋,擺脫思維的慣性,看見新的未來。
- 猶太人每天鍛鍊的WHY思考法:4個問題演練,讓你理性思考、勇敢議論所有事
- 作者:石角完爾
- 譯者:林雯
- 出版社: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