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寶寶手語破解孩子的外星語!——專訪寶寶溝通專家黎兒

 
多少人談起育兒經驗,堪比此生最難忘的回憶(痛處)。在孩子尚小,未能理解世界的狀態下,只能透過笑與哭的表達,著實讓大人們頭痛。
媽媽們常想著,若是能發明可與寶寶對接、知道寶寶需求的電波那該有多好。終於,美國的語言學家在21世紀初期將「寶寶手語」透過電視媒體,廣泛的被美國人所知與應用。
台灣近期開始有專家學者引進一系列「寶寶手語」的課程,黎兒正是在這一波學習浪潮中被啟發的。

「寶寶手語不只是一種手勢,它對於一家人的親子關係是有很大的幫助。」

已擁有大寶與二寶的她,意外發現「寶寶手語」對育兒初期的幫助很大,透過自然學習的方式,就能夠讓「寶寶手語」成為親子間建立默契的溝通橋樑。
 
育兒日記Start Up
女孩們不管是否有要步入婚姻,多多少少都會去想像,如果自己擁有小孩的話,那會是怎樣的生活?自己又會成為怎樣的媽媽?
當我好奇的問黎兒,想像中的育兒生活是什麼樣子,沒想到這問題讓黎兒笑了出來:「想像是美的。」
想像的世界中,小孩是可愛的,能夠讓一個家庭豐富起來;而實際的生活,小孩的確是可愛的,卻也為一個家庭帶來許多未知的冒險。

俗話說:「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第二個孩子隨意養。」結果現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像我生大寶的時候想說,第一胎,很多東西需要學習,思考每個階段要怎麼陪他度過。想說,生二寶的時候,應該就會輕輕鬆鬆吧⋯⋯沒有!結果二寶跟大寶完全不一樣。」
黎兒感慨地說,每個孩子的性格完全不同,有的孩子可以好好溝通,但有的孩子是需要親身示範教學才能理解。

養育小孩的過程除了觀察,也要因應孩子的不同個性而有所應對,不能用一招半式去教育每個孩子。

就算已經有心理準備要怎麼去陪伴孩子,總還是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說起這樣的日常混亂,黎兒微微皺眉但又帶著笑容說:「很有趣啊,日子也變得很充實。」
 
我要成為寶寶手語老師!
提到情緒來得比較快的二寶,習慣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常常哭到憋氣,最嚴重的一次是哭到昏倒,直接嚇壞黎兒。
後來黎兒在網路上分享這件事時,才發現原來很多家的寶寶都會這樣。因為太多東西想要告訴爸媽,但又覺得爸媽怎麼都不懂,就氣到昏倒了。
也是因為二寶的緣故,讓黎兒決定要更深入了解寶寶手語,便加入了寶寶手語的師資訓練。
正式加入師資訓練才發現,寶寶手語不只是一個手語配上一個動作,更重要的是親子互動以及理解寶寶情緒的環節。

(圖片提供:鹿學)

回溯寶寶還不會說話的年紀,其實孩子從小就有很多事情想要跟爸媽分享,但因為沒有合適的語言和溝通方式,多數爸媽很難回應孩子。

藉由寶寶手語,可以把與孩子「溝通」的這件事情提前。

雖然寶寶還學不會口語表達,但可以教他運用肢體表達。
「寶寶手語可以讓孩子從更小的時候,就開始建立更緊密的親子關係。很多事情他們從小就可以跟我們溝通,我們也會想要分享更多東西給他們。」
寶寶的情緒多數只有「開心」跟「難過」,爸爸對於無法正確回應的寶寶時常感到無所適從。反而,從寶寶手語上受惠很多是爸爸與家中的爺爺奶奶。
體驗到寶寶手語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讓黎兒決定出來教學與推廣,希望讓寶寶手語可以改善大家的育兒困境,增加與寶寶之間美好的互動體驗。

(圖片提供:鹿學)

 
寶寶手語大解密
大部分人初次聽見寶寶手語都會有種誤解,覺得小朋友如果學會手語,等到他開始要學口語的時候,是不是就會拒絕學習。
黎兒告訴我們並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孩子完全不會變得不愛說話,他們很、愛、說、話。」
事實上,美國學者研究顯示,孩子從小就開始學手語的話,反而能刺激與加快他們的腦部發展,等到進入口語學習的階段就會更容易銜接。
我請黎兒推薦幾個小朋友最常比的手語,黎兒笑著思考:「哈哈哈,三個真的太少了!」
告訴爸媽我「還要」
黎兒第一個想到的是:「還要!還要小孩真的很愛比。因為他們對什麼都很好奇,覺得什麼都不夠,什麼都還要。」
除了告訴爸媽「還要玩」、「還要吃」之外,她語帶驚喜的說:「他會自己延伸這個手語的用法,告訴我,他「還要出門」,這個不是我教他的,小孩其實很聰明耶!」
不要看孩子還小,其實他們是有能力將手語融入生活中,一邊學習,一邊創造不同用法。
告訴爸媽我要「幫忙」
另外,黎兒推薦一個非常實用的手語,就是「幫忙」。
「媽媽也會想要放懶,有時候不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去做寶寶希望你做的事情。但能使用寶寶手語的話,我能知道他現在需要我『幫忙』,我也會告訴他『好,媽媽知道你要幫忙,可以等我一下嗎。』先回應了孩子的需求,就能避免孩子持續哭鬧。」
當能夠準確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求助時,同時就也能給孩子較多的心理安全感,知道爸媽都有接住他們的需求。
告訴爸媽我要「吃吃」
「我們家小朋友很愛吃,連開車經過麵包店有香味飄進來,都會跟我比『吃吃』。」黎兒很不好意思笑了起來,說自己家的兩個小孩其實很貪吃。
在使用手語「吃吃」的過程中,黎兒認為對爸媽最大的幫助,就是孩子手上一拿到東西時,不會馬上往嘴裡塞,會先用「吃吃」詢問,是否可以吃進嘴裡。
可以預防孩子不會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刻,吃進不可食用或不該吃的東西。
這幾個推薦手語讓我們知道,多學會一個手語,就可以讓孩子更清楚傳達自己的需求。
 
教養路上不需要做「完美爸媽」
說起育兒路上的媽媽精神,黎兒回憶起一段與二寶的小故事。
黎兒曾經帶著二寶去上課,但因為二寶的比較有個性和主見,到課的現場當大家都守秩序乖乖坐著時,二寶則是到處跑,讓黎兒感到非常困窘。
「因為我自己也是老師,自己的孩子不守規矩,就會很想挖地洞躲起來。」我很好奇地回問,難道無法用寶寶手語和二寶溝通嗎?
「孩子很明確告訴你他的需求,有時候你可以滿足他,但不能滿足他的時候,就必須要和他說不行,他還是會有情緒啊,孩子還是有傷心跟生氣的權利。」

教養路上難免會有挫折,這些挫折多數來自「比較心理」,常常會想「我是幾分的家長」。

很多家長在一開始接觸寶寶手語時,會太過急躁,覺得孩子每天都需要學會多少個手語,這樣的心態,很容易讓家長與小孩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挫折。
因為有比較,有對自己作為家長的形象期待,無形中就會在育兒的路上添增過多的壓力。

「即使你是育兒、教養專家,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只能盡量的配合孩子,找到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黎兒以自身的經驗當作分享案例,呼籲每位爸媽要避免落入『完美家長』的思維陷阱裡。
寶寶手語的學習是自然的,是與生活結合的。不需要去設定寶寶一定要會幾個手語,而是確認這些手語是寶寶需要也用得上的。
教養路上即使辛苦,家長也得要時刻能接住孩子出的招,但回頭看孩子成長的每段軌跡,其實都帶給我們很多生活的驚喜。
接下來,爸媽們!準備好跟著黎兒老師學習寶寶手語來拉近與寶寶的親子關係了嗎!

・報名課程點這裡:https://bit.ly/3iGQZYQ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