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點線面體」,看Amazon、Google和你自己的戰略規劃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文章,是梁寧的產品思維三十講中,引用中國曾鳴教授提出的「點線面體」的戰略概念,覺得是不錯的分析架構,所以拿來分析一下Google與Amazon如何從「點」開始,到今天成為屹立不搖的一個經濟「體」,也來分析一個人,該怎麼做生涯規劃。

 

什麼是點線面體?以下是我的簡單理解

可能是個別的產品、功能,或是個人技能。
兩個點能連成一個線,指的是幾項單一能力的點,能發揮綜效,例如具有溝通能力的工程師,能讓專案運行更順暢,或是具有法律知識的醫生,能保護自己避免風險。
許多線組成了面,且彼此互相強化,形成網絡效應,例如越多人到KKDay上購買旅遊行程,KKDay對旅行社就有更大的談判力量,能談到更好的條件,吸引更多人購買行程。
許多的面,組成了一個體,這個體是一套生態系統,在這生態系統裡面,多面向的角色,為了多面向的目的,依附在這個體上,彼此競爭或共生。
其實這些定義中間有模糊地帶,我想是因為從「點」到「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非絕對的分界,以下是我用Amazon和Google做為範例,快速分析這兩家公司的點線面體布局。
 

Amazon的點線面體

點:一開始Amazon是以網路購書起家,容易被取代,只要有其他人也提供網路購書,價格比較低,速度比較快,就會變成強大的對手。
線:將點的優勢延伸,連成了線,例如對消費者來說,Amazon的存在,從網路買書方便,延伸為「各種平常書店找不到的書,都能在亞馬遜上找到」,再加上出貨的物流能力、庫存管理能力、低價進貨能力、品牌與信任,讓亞馬遜成為非常具有競爭力的線。
面:從線的優勢展開,整合許多的線,張成一個面,所以Amazon不再只是賣書,一開始他延伸到賣玩具,到現在什麼都找得到,在這個面上,所有點與線都藉著平台的種種優勢,放大其影響力,Amazon也藉由龐大的交易量,壓低供應商的價格,提供更多優惠,再衝高交易量,一步步打造能自我運轉的輪子,建立壁壘。
體:Amazon不只是電商,而是成了一個生態系,連賣家的基礎建設,例如AWS、出貨物流、通路……都架在Amazon上,甚至亞馬遜還推出智慧音箱,要用「生活中的語音命令」這個介面,讓使用者無時無刻都能消費,擴大其滲透率,也讓賣家與開發商更依賴Amazon。
 

Google的點線面體:

點:一開始是單一的搜尋服務、接下來推出郵件服務、地圖服務等等,這些都只是個別的產品,其實個別要被取代都是可以的。
線:Google利用搜尋、郵件、地圖服務等種種完備的生活服務,擴大使用者的依賴,也得知使用者偏好,將使用者,以及想接觸到這些使用者的商家,精準串聯起來。
面:將各種服務串起來,建立了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入口網站」,之後推出了Android OS--智慧型手機的「入口平台」,利用大量的使用數據、資料庫以及單一帳號,將所有Google使用者緊黏在平台上,人們的生活再也不能沒有谷哥大神。
體:利用Android上的Google market,建立了一個可以和Apple媲美的生態系統,一切都為手機硬體廠商、開發者,以及使用者準備好了,Android加速了手機的普及,與蘋果一起定義了移動平台的新風口,將硬體廠商、開發者、使用者、廣告供應商……等,都牢牢地黏在Google的介面上,再利用數據及人工智慧,不斷強化每個點線面的強度。
有人問四大巨頭(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哪一個最容易被取代,好問題!
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這四家公司都已經各自發展成雄霸一方的經濟「體」,結構超堅實,即使要挖掉一角都是不簡單的,如果是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個人的生涯發展也要看點線面體

點:個人的能力,例如以一個專案經理來講,就是專案管理的能力,以業務來講,就是銷售能力。現在很流行的斜槓青年的概念,與其說是一個「有多個點」的人,我反而更期待這個人能夠將自己的「點」,連接成有綜效「線」,不過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到「線」的等級,已經很了不起了。
 
線:與他人合作,結合不同的點,創造出更大的成功。例如PM即使長於專案管理,但沒有團隊還是沒用的,好的PM應該要能借助自己專案管理的能力,與工程師、測試人員……等等合作,成為一道橋,團隊就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同樣的,只有會銷售的業務也是沒用的,你還要有行銷幫你打知名度,也要有產品可以賣呀!一般來說,擁有協作能力,能統合多方資源的人,在市場上已經會是占許多優勢的人才了。
 
面:再怎麼厲害的團隊,若是在一間普通,甚至是向下沉淪的公司,也很難發揮出價值,這我非常有感,當年在新創公司的我,拚勁十足,天天工作12小時以上,管理公司最大的產品,但賺的錢以及贏得的市場認同,遠比不上我到監控龍頭公司,只專心做產品策略定位與推廣。因為這間公司已經將整個面都鋪好了,有強大的市場品牌、顧客認同度、通路與夥伴,品質與技術都是頂尖,我的策略只要使力在對的方向,整個輪子就能快速運轉起來,帶來槓桿般的成功。
 
體:是我們傳統說的「天時與地利」、是風口,甚至是新的遊戲規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所有事情,都要去看他的脈絡。我的前公司監控龍頭為什麼會崛起呢?因為當時整個市場的傳訊方式,都在從傳統的類比,轉為網路數位化。而Axis發明了第一台網路攝影機,帶動監控產業往數位化邁進,乘者這股勢頭崛起的廠商太多太多了,這也造就了台灣(曾經)監控產業的榮景。
同樣的,為什麼王永慶能成為一代巨富呢?
當然不是一堆報章雜誌講的-他節省到不行,或是賣米服務很好。
除了他本人的經營能力(點,統合成線的能力)之外,當時塑膠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產業--1957年台塑設廠,政府扶持,1960年代,台灣石化產業起飛,1970年代,石化工業更是十大建設之一,同時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消費主義興起,也創造了大量的需求,這些都是王永慶崛起的「體」,他做對的事情是,攀附在一個崛起的「體」上,做一個強大的「點」,整合了許多「線」,創造了一個「面」,也就是他的石化王國。

對你來說,對台灣來說,甚至是目前的世界分工來說,這個「體」是什麼呢?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IoT?這些詞早已被媒體炒到大紅大紫,但我有時候又認為,這個「體」被強調的太過了,反而變得很空泛。
若是一間公司,並沒有很具體的描述他產品的切入「點」,還有他要如何透過這個點,創造出一條價值「鏈」,提供給他的客戶更多價值,而是直接從「體」來描述他的產品,例如說我要做AI、智慧家庭、智慧零售……等等,其實很難吸引人,因為顧客實際上並不知道你為他解決了什麼問題,體實在離他們太遙遠了。
這個「點」,我想也可以理解為「痛點」,抓準時機與痛點,一次一個,用力地戳下去(所以最近宏碁推出的智慧佛珠,真的是很精準切入的一個點啊!),然後再下一個點,才能延伸成線;展開成面,撐開為體,這一切需要循序漸進,Google也是從一個搜尋做到極致開始的呀!
 這是我的理解,歡迎你留言跟我說說,你的生涯點、線、面、體的策略,又是什麼呢?
 

  • 書名:貝佐斯傳
  • 作者:Brad Stone
  • 譯者:廖月娟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6/11/25

世界首富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