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密度高不等於高明作品

◎ 本篇經由 Zen 大授權同意轉載於生鮮時書官方網站
作者:Zen 大(王乾任)
我在讀書法課程介紹整理讀書/戲劇作品筆記的地方,
在講解拆解整理作品時,順道提到一個理解作品的觀察指標。

這個觀念是根據腦科學訊息提取研究演化出來的。
什麼觀念?

不要將短時間內,塞入大量資訊或知識的作品,誤判為高明。

也就是說,不要誤以為知識密度高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簡單舉個例子,三十分鐘內的演講或電視節目,塞入一百個知識概念跟只講五個知識概念,如果不仔細思索,只是單純從能夠得到多少知識量,以及大腦處理資訊的乘載量的角度來看,很容易認定前者比後者厲害,也就是坊間所謂的乾貨多!
有些作品是真的很高明、乾貨多,眾多知識概念可以串接成一個更大且全面而深入的系統,有些則是利用符號或資訊壓縮的技巧,讓大腦處理資訊時忙不過來,造成大腦超載。因為資訊處理超載,遂將作品判斷成厲害。

我常舉一個例子,鄉土劇如果不要拆出兩百集而是壓縮成二十集,應該也不會讓人覺得太難看。因為資訊密度調高了。
另外,近年有不少美劇讓人覺得好看,主要就是採用此一技巧,短時間內讓劇中人物大量對話,且都操持專門術語,最經典的就屬NEWSROOM,每一集都讓你腦袋忙不過來,轉到當機!
這個原則,可以應用在拆解很多作品或講座。

有些人會以為能夠短時間內得到大量乾貨就是好。其實未必,因為大腦沒空消化吸收,也沒空驗證、練習或進行學習轉移的在應用,只是大腦不斷處理資訊到超載而已。


偏巧,人類大腦還有一個特性,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嶄新知識時,會因為產生滿滿的新體驗而覺得爽快。這其實是很娛樂性的面向,未必有助於知識吸收與應用。

真正要能有效吸收知識,得活用,例如以採用教為學法,將自己剛學到的東西跟身邊的人講解過一遍,在講的過程中你會動用大腦中更多相關資訊進行理解,若能順利講解,大腦也會自動記得!

這年頭最不缺的就是資訊,上網撈就一堆。
重要的不是堆疊大量資訊,不要被資訊數量迷惑。
還有,有時候你覺得厲害是因為你欠缺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所以大腦需要花時間進行理解與消化,拖慢了理解訊息的速度,就好像讀一本陌生領域的書總是會比較慢一樣,因為基礎資料庫不夠!也就是說,也許不是對方很厲害而是自己還很菜!
真正厲害的是,很簡單的文字講解一個概念,讓人透徹理解且能馬上掌握使用。
真正重要的是,能夠記住多少,能夠產出多少,真正能用自己的話再講解過的東西才是你真正記得的東西,光是抄筆記或拿到精美講義,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效益未必好!
 


每年讀書超過 500 本、寫文破 500 篇的 Zen 大 王乾任,
已將快速吸收轉化知識的技巧,變成 閱讀的層次(字/句/段/章/書)架構,
並全部放在這堂「超快速讀寫術 ,給忙碌現代人的職場外掛」課中。
讓你上完這堂課,就一次掌握吸收產出全部所需的關鍵能力!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