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開口說話並不難,但要如何說得動聽,獲得台下關注,便是一門學問。
今天知識地基計畫採訪的講師,是一位聲音表達訓練師—羅鈞鴻。由於生肖屬虎,大家都叫他「小虎老師」。
光只用外表評斷,很難想像眼前的他,已累積了十年的教學經驗,他溫暖幽默又親切的授課方式,讓學員們拾起說話的信心。
我們走進內湖碧湖公園對面的咖啡廳,小虎老師和妻子慧玲帶著一歲大的孩子抓寶已經在裡頭等著我們。
早在23歲,小虎被師父引進門開始教課、當講師,由於當時太過年輕、缺少歷練與自信,把自己裝得好像很行。
他也坦承,自己一路上痛過來最清楚。
學配音出身的小虎老師回憶,過去學習著重在技巧層面,包含咬字、發音等,像這樣的訓練會形成一種肌肉記憶。
不難發現,上聲音表達課的學員們並不是所有人都要當配音員。如果單純只教「技巧」,起初可能會覺得有趣新鮮,並不一定會去做。
隨著教學年資增長,累積所學,對於這些內容開始真的產生想法後,切入點從技巧轉變到「思考」開始做起。
破解聲音迷思 別再武裝你自己
這是一般大眾對於聲音學習抱有迷思,「把聲音當作一個武器或工具,只要聲音好,就可以為說話加分。」但我們其實不應該受限於此,不僅是追求聲音好聽,更要追求動聽。
就小虎老師的觀察,來上課的學員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帶著焦慮而來,沒有太大的自信,希望透過追求技巧讓自己變得更好。另一群人,則是表達層面已相當一致,希望不斷精進自己,是屬於看向未來發展的類型。
前者所述這些焦慮的人,其實最需要的是自信層面的訓練。
小虎老師指出,其實我們在說話時,我們不應該很主動地做表情。
我們的思維會影響言表,換言之,表情是跟著思維顯露,「專注對於說話內容想法表現意圖,自然會產生表情。」
「每個人其實都具有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因為曾被否定、嘲笑而受傷,或在希望獲得肯定時卻被忽略。
在成長過程當中,傷會越來越大,逐漸留下陰影。人們常被「我是誰」這個疑惑給侷限,因此小虎老師認為要學好技巧,首先必須先從這方面先聊開。
他笑說,許多學員來的時候,才發現在學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原本抱著要把自己完全都丟掉,成為一個全新的人,但學完才發現,這些東西在自身就擁有,身為老師只是透過引導幫助你找回它。
本照片由聆韵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說話無需刻意 讓意圖自然彰顯
一般人說話要克服緊張,不免會已完儘速學得技巧,就能立即見效。
但事實上,技巧並無法幫你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往往只會讓你更緊張。源自於我們越是在意有沒有辦法呈現技巧,只要出差錯反而會更鄙視自己。
以前填鴨式教學重視技巧,再後來反而更注重的是一致性的表達與內外在的協調。
然而,停頓不是為了做表情,而是為了讓自己先穩定下來。停下來和自己連結,就是聲音學習的第一步。
在教學生涯中,他持續進修、看書和聽講,逐漸了解到「道術合一」的重要性。發現容易打進我們心裡面的,多與「認知」有關。
「只要把專注力放對地方,全心全意的做表達,意圖就強大,意圖強大表情就會隨之被驅動,聲音的表情自然就會流動。」
講到學習聲音,第一必須先破除迷思、建立正確觀念,再者就是意圖的展現。透過思考「我對自己有什麼看法?」「說話內容的價值感何在?」不妨在說話之前,先肯定回答自己這些問題,接著再開口說話。
小虎老師分享自己的一位學員諮商心理師瑪那熊的回饋,這位學員曾在一個多達兩百人的演講場合緊張不已,會想起小虎老師曾教他「套圈圈法」:主動地向聽者表現邀請,進而把意圖表現出來,他說話時與價值觀內外一致。
這場演講,獲得聽眾的高專注的好評回饋,無論是在瑪那熊或是小虎老師的心理,都是莫大的肯定和感動。
本照片由聆韵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邏輯影響表達 預判大幅降低失誤率
不免感到好奇,一個人的邏輯運作和溝通表達模式,豈不是一體兩面的事?
小虎老師亦如此認同,「語言和我們的思考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們不會使用同一個語言的話,我們就無法使用複雜性的思考。
邏輯表達,透過資訊簡化抓取更多重點。讓我們知道焦點是什麼,不至於容易失焦。接受到一個觀點的時候,有足夠的數據、論據可以去支撐。
『我們使用語言並不是百分百的精準,每人對於單詞或一句話的見解,都會因為聽到的瞬間產生不同的「預判」』。
聲音是一種深層溝通,把某種情緒和感受表現出來,「言下之意」就會產生。
小虎老師舉例,當他推薦一本書《回到一個人》,當你的聲音強調「一」,或是「人」就有很大的區別。
強調「一」可能是預判是單身、孤獨自處,如何成為我自己。
強調「人」,預判就偏向過著更像人,而非一般的動物,包含原則性、人文素養在背後。
講到學習如何有效率?答案就是「預習」
當你先預習,讓大腦產生「預判」。聽老師講課,或是閱讀過程中,就不容易產生失焦和消耗,效率就快,說話亦是同個道理。
講話邏輯背後就會帶出聲音表達,不能只是學聲音,邏輯性更是一體兩面的重要元素。反過來說,若只學邏輯而忽略開放心胸一致性地表達,就容易在過程中產生誤會。
在課程實作上,小虎老師會透過讓學員找喜歡的文章或書來讀,抓到說話時的出發點,並解析他們是否真的會失焦的看著那個觀點。比方說很多人說話的時候會硬想,而老師希望幫助學員讓他的思維調整更一致。
本照片由聆韵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提供
技巧與內外協調並濟 這樣練講話最有效
提及在聲音學習的過程中,小虎老師會分成「一致性」和「技巧面」兩個層次來著手,讓學員們在上完課後,也能有方向的持續學習。
關於一致性:
第一層是說話清楚,第二個是斷句,結構性是否出來。
第三是強調,讓言下之意更清楚。
第四個是詮釋,化技巧為無形,取代機械式的說話方式。
關於技巧面:
小虎將經驗簡化成三個練習步驟,分別為「找斷句」、「訂基調」和「劃重點」。
這三個順序,從看到文字並產出說話這件事情的過程,會刺激大腦對於語言的運作。
藉由定基調,確認這些結構的核心價值。
抓重點,就是把達成目標的重點畫出來。
依照上述方式循序練習,如何確認自己是否有成長?
小虎老師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錄音」
也建議大家上完課能自主組共學團體,至少維持三個月。
在課堂默契的累積下,課後自我學習彼此砥礪,進步的速度遠比想像的還要快。
期待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不用追求完美
學聲音,不是因為聲音好了而有自信,而是找回了價值。過去人們是希望透過學技巧讓自己更加完美,但後來發現我們不過就是透過聲音來重新認識自己,找回更「完整」的自己。
小虎老師從學員得到的回饋,不少人覺得小虎老師很懂得跟主管吵架。
許多學員帶著聲音的問題來上課,是因為在工作上遇到麻煩,才發現原來跟主管的溝通模式出了問題。
透過適當地調整說話方式和邏輯,知道如何表達想法、堅持原則。小虎老師形容,讓大家都舒服的吵架方式,並不是真的吵。會議上面激烈的辯證某些東西,讓彼此在工作上面更契合,不再只是聽話照做。
「聲音只是外在的結果,勢必得先從起源和過程去看,聲音會透露一個人的思考歷史。」
當一個人全心全意、表達一致時,這個人是完整的狀態。他擁有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當他專心致一,就不會受到壓力而影響判斷。
所以小虎老師說,「一個人要完整,不用完美,他就可以有影響力。」
自我風格講述 用聲音影響更多人
自媒體當道的世代,對於網紅、Youtuber、 KOL們的「說話風格」,可說是讓你留下第一印象的關鍵。
小虎老師的新課程「風格講述力— 聲音魅力養成課」的開課背景,針對風格養成有一番見解。他認為很多人為了營造風格,卻開始不自在。做出來的表情就會流於造作,不禁讓人覺得有些虛偽。
一個人說話協調,信任感高,相對就容易聚眾。
反觀若是相對一致性低,除非內容辛辣,才能夠創造話題。
小虎老師認為,若長期的做這份工作,要感到快樂和成就,勢必得找回自在的感覺。他鼓勵學員,在聲音學習這條路上急不得,很多人為了想迅速串起,卻忽略他與其他工具不同,需要給予自己一段時間。
第一階段,先避免表現不一致,把基本口條先練起來,包含斷句、強調和說話的邀請。
接下會逐漸對一個想法產出很多的感受,表現出情緒和感覺,用你個人的性格在詮釋這件事。從避免扣分的行為,進而再去尋找一條向上的路。
/ 採訪後記 /
從在大學上台報告,到出社會後提案簡報,我們在台上或是一對多的講話機會只會越來越多。不難發現說話的方式與風格,往往是第一時間影響聽眾專注力的要素。
小虎老師指出,許多人把講話的重心放在「怕」本身,就會產生內外不協調的狀況。
我發現自己被一語道中淺藏在問題底下癥結點。
比方說:怕別人怎麼看我?會不會對我講的東西感興趣?
但事實上,就如老師所說:「對於衝突不會害怕,價值才有辦法凸顯。」
說話是由內而外的一連串過程,自己逐漸不再恐懼說話,緊接著需要克服的是如何更有邏輯的表達,才不會讓講話跟上腦中的想法。
或許我們期許的是從自身的微小改變,從能不畏懼講話這件事到講話有邏輯,找到自在舒服展現自己的說話風格,不讓說話和溝通成為阻礙,而是價值的延伸。
採訪後,不但更了解小虎老師在十年經歷下來自成一格的說話魅力,更加期待小虎老師的風格講述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