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把抽象的幸福,化為可以計畫與落實的行動 ——《設計幸福》。
如果問你「你現在的生活幸福嗎?」,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當你在思考答案時,會覺得顯而易見、非常清楚,還是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衡量呢?
唯有我們知道如何衡量幸福,才有機會能做到自己更幸福。
通常我們在思考自己現在是否幸福時,也許會根據「我現在是感到幸福還是痛苦呢?」或是「我對到目前為止的生活是否滿意呢?」的方向來思考答案。
圖片來源:Pexel by Alexgreen
但是這並不一定能夠回答「我該如何讓自己更幸福、持續幸福呢?」這個問題。
而《設計幸福》這本書則嘗試要從行為科學與心理學來為「人們該如何提升幸福感」找出明確而可實行的方向。
《設計幸福》作者保羅・多倫是知名的行為科學和公共政策專家,他的學術研究主要聚焦在幸福感的衡量與如何引發幸福感。2019年被《泰晤士報》列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幸福的基礎:愉悅,以及目標感
保羅・多倫透過實驗、分析以及資料蒐集,發現:幸福感與人類行為呈現高度關聯。
可以這麼說,幸福感來自於我們先採取某種行動之後,所獲得的反饋。
這些反饋被畫分為兩大領域:愉悅感,像是做了會讓我們覺得高興、興奮的事,例如旅行、追電視劇。
目標感則是,例如獲得成就、被肯定、有價值,像是學習技能、追求升遷或投身公眾服務。
對人類來說,感受到愉悅或是痛苦與否很重要,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感包括目的、方向、進展、成就也很重要。而「幸福」則是我們感受到「愉悅感」和「目標感」之間的最適平衡。
換言之,衣食無缺但無所事事、覺得空虛無法讓我們感到幸福,同樣的持續處於折磨與痛苦的情境下努力奮鬥,也斷然稱不上幸福。唯有同時具備「愉悅/目標感」,才能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也因為「幸福感」來自於人們採取行動之後的反饋,因此「時間」就成為我們追尋幸福的過程裡最珍貴、稀缺的資源。
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錯過就無法追溯、重來。因此「如何運用時間」「如何分配我們的注意力在各種不同的行為上」就會是決定我們幸福程度的關鍵。
小心!這些事會讓幸福感減分
既然幸福感來自於行動之後所獲得的反饋,那麼以下會是一些對於幸福感造成負面影響但在你我生活中常見的錯誤,像是:
1. 誤以為幸福就等於追求最高成就:
追求成就,例如要很有錢、要贏得競爭、要有社會地位,這些的確會帶來目標感以及愉悅感,但前提在於能夠「實現目標—很有錢、拿金牌、超有名」。
如果沒有實現目標,那麼熱衷在追求成就只會讓我們感到不幸福。
有人研究過奧運選手在比賽之後的感受,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銅牌選手的快樂程度勝過銀牌選手,為什麼呢?
因為對銀牌選手而言,「差一點就贏得金牌了」的挫敗感會勝過得到好成績的成就感,但對於銅牌選手來說,則是成績不錯的成就感加上能夠獲頒獎牌的興奮感。
從2020年開始延燒全球的Covid-19疫情,相信讓所有人都充分理解與感受到冠狀病毒的威力。
藉由感染與傳佈,源自武漢一地的新型病毒竟然可以很快地遍及全世界。而這也是我們在談到行銷、趨勢、傳播時很愛運用的概念:Go Viral!
品牌、組織、理念推動者都夢想著自己想要溝通的訊息能像病毒般迅速傳播、產生影響,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為什麼經常看到集各種優勢於一身的新事物功敗垂成,但些看似異想天開的創新卻又一飛沖天?
有沒有什麼因素是決定訊息的傳播範圍與效果的關鍵條件呢?這正是《引領瘋潮》要解答的問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不是「病毒式傳播」就有用,先了解傳播的差異
作者 Damon Centola 在賓州大學任教,長期以各類型的「網絡」以及其產生的效應為研究主題,探究網絡的傳播對於人們行為改變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運作。
他發現「病毒式傳播(行銷)」的比喻有個問題:假如傳播的目的只是要讓人知曉一件事或接收到一個訊息,那麼過程可以類比為「病毒」,作者稱之為「簡單傳播」。
但是如果傳播的目的是想要推動重要的改變,那麼光是傳播資訊是不夠的,人們在接觸到新的行為或想法之後,並不會自動買帳。
更需要主動地做出接受或拒絕的決定,過程中會受到他的認知與情緒影響,不會像是病毒感染那麼簡單。
如同 Covid-19 疫情蔓延的當下,要人們戴口罩、接種疫苗,保持社交距離,大家並不會一下子都照辦,甚至還會有人持續抗拒。
《引領瘋潮》書中稱這類型的溝通為「複雜傳播」。假如攸關個人健康與生死的防疫措施都要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奏效,就能理解要推動改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名人、KOL是改變潮流的關鍵?你也許弄錯了什麼
除了對「病毒式傳播」的概念有錯誤的期待之外,另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只要靠名人/網紅就可以帶動潮流」了。
許多人會指出許多事例,言之鑿鑿地證明名人效應的確存在,也造成了許多品牌寧可以多達百萬美元的高額預算,希望透過網紅、名人的社群影響力,為自己的產品加持。
《引領瘋潮》書中引述「2009 年 4 月 17 日歐普拉在她的節目公開用手機發出她的第一則 Twitter 貼文」案例,許多人都認為是歐普拉帶動了 …
Read More
如果說,個人電腦帶來的資訊革命,開啟了我們所處的數位時代。那麼 Apple 的麥金塔與 Microsoft 的 Windows 可以說是,賦予你我「不必懂程式語言也可以輕鬆使用電腦」便利性的起點。
但這項里程碑,卻不是賈伯斯與比爾蓋茲的原創,而是藉由模仿後的再超越所做到的。在《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秘訣》書中,以麥金塔與 Windows 的起源故事,帶出商戰上公開的秘密:贏家通常擅於藉由「逆向工程」解構成功秘方。
Apple、Microsoft 的巨大成功,都運用了「逆向工程」
1979年,全錄公司想要投資蘋果,賈伯斯藉機要求參觀全錄當時最先進的帕羅奧圖研究中心,想要一探全錄的研發實力。
當時同行的除了蘋果的工程師之外,還包括當時替蘋果開發應用程式的比爾蓋茲。
當年的電腦,要靠鍵盤輸入程式語言選項操作,還沒有現在的滑鼠游標。因此,當他們看到帕羅奧圖研究中心裡,研發的滑鼠與圖像操作介面原型機時,賈伯斯眼睛都亮了。
賈伯斯決定要偷這個概念來做出新世代的電腦!他曾引用畢卡索的話「好的藝術家懂得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則善於偷」。
賈伯斯認為所謂的模仿比較像照抄,但「偷取概念」則是在改良點子,甚至是超越原來的想法。他覺得自己可以在全錄這個精彩的概念之上,做出更好用的電腦,那就是後來的麥金塔(簡稱為 Mac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微軟後來也以同樣的概念開發了 Windows,賈伯斯一直覺得比爾蓋茲是抄襲自己的想法。
比爾蓋茲則說:「嘿,Steve,我們兩個其實就像是一起翻牆,進到全錄這個有錢鄰居家偷東西,剛好都看中了那台電視,只是你比我快了一點出手而已。」
比爾蓋茲的意思是,賈伯斯的麥金塔也不是原創,所以不要覺得我是抄襲你的。
這個故事還有後續,多年之後,微軟先推出了平板電腦 ( Tablet PC ),這次換成賈伯斯模仿這個概念且又超越。
他以更方便的「觸控操作」取代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