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走入 2021 最後一個月,不論你想趁年末轉職、提出公司下一季規劃,甚至是每週和主管報告的工作進度,都與「提案」息息相關。
「提案」的能力不只是從事行銷、業務相關性質的人,所需要不斷精進的技能。在職場上,只要是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且需要說服對方,就是一種提案的縮影。
就像前面所提到各式報告、求職面試以及和主管溝通,都是希望了解對方的需求,並讓對方買單。
而《讓提案過》的作者鄭君平,有超過十年的簡報提案經驗,曾靠著 6 至 8 張的簡報,就說服商周為他出版書籍。此外,鄭君平也曾在公司沒有太多行銷預算的情況下,透過簡潔有力的提案,說服巨星阿妹試用產品,並成為演唱會合作對象。
不論你的 2022 公司年度提案,是否還在修改的輪迴裡,又或者想把握農曆年前的轉職潮,透過作者針對提案的技巧與經驗分享,我們一起掌握為職場加分的秘訣。
提案就像供給與需求磋商
在介紹提案的技巧之前,我們可以把提案想成「需求方」與「供給方」的談判。雙方根據對方的需求,以及能夠提供的條件進行磋商。
作者以販賣飲用水來舉例,我們必須確認對方是否口渴、提供手上幾種銷售飲用水的方案,最後說服對方買我們的飲用水來喝。
對應在實際例就像是我們在面試時,和企業提案來推薦自己。每個企業對開出的職缺,一定有心目中最理想的條件,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了解對方的需求程度,並逐步向對方推薦自己。
觀察企業對於這個職缺的需求度有多高,以及是否迫切需要填補這個職缺來維繫企業運作。我們可以藉此,來判斷自己有多少籌碼。
每到農曆年前與年後,就是職位大風吹的開始。
許多原本就想跳槽或轉換跑道的上班族,都會趁這波職缺釋出,找尋換工作的機會。
但想成功錄取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往往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不只考驗能力與該職缺是否相符,個人特質是否與企業文化合適,有時候也會影響成功錄取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有些企業非常重視人才的能力特色。以近年來,最受歡迎的「T 型人才」為例,企業看重的是這類通才,既有特定專業能力,對各種知識又能略知一二的特質。
而在 COVID-19 肆虐之下的「後疫情時代」,不少企業決定精簡人力,加上遠距工作可能成為常態,對於這類通才的需求更勝以往。
「不只是專才,也是通才」,這樣的能力正是《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的作者 ── Pat Flynn 在書中希望帶讀者進一步思考職涯的核心價值。
作者本身為吉他手,卻可以透過探索多元興趣、研究各類知識,進而身兼哲學家、作家、企業主、健身專家等多重身份,來完成自己對職涯的規劃。
本文將以「為何要成為專業通才」、「如何成為專業通才」、「如何發揮這類人才的優勢」等 3 個面向,帶你一起了解如何運用多項跨領域技能,來讓自己在職涯上有更多選擇。
「專業通才」像三明治的煙燻牛肉 不必頂尖,夠出色就好
首先,在看這本書時,我必須承認,作者因為自身的經驗,所以許多思維與言論,都會傾向是「不需要成為某項專業、技能的頂尖人才」,對於這樣的想法,我持保留態度。
因為是否要成為頂尖,或者是否要在喜歡的領域登峰造極,那是個人對自己的期許、對人生的安排。但撇開這點不談,作者對於「專業通才」在職場上的優勢有他的獨到見解,也對於如何成為整合性人才有一套標準與方法,這就是本文我想與你們分享部分。
「最好的機會,不會給只想著要精於一項技能的人,而會給有能力把很多事都做到夠好,並能適當組合起來的人。」
這樣的想法其實與許多企業再找人才時,所考慮的方向不謀而合。因為不論是推出一個好的產品,或者一套出色的服務,都無法單靠一個人、一項專業就完成。
必須要仰賴各領域的專家貢獻專業能力,同時也需要出現這麼一個角色,既懂得專業知識,也知道如何運用各種已知的資訊,將所有的資源串連起來,整合、收斂成一個作品。
在這樣的分工條件下 T 型人才,或者換成作者所說的「專業通才」,於後疫情時代於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也會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