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時常覺得睡不好、醒來後依然疲倦,或是有失眠傾向嗎?
我想先問你這些問題:你會開著夜燈睡覺嗎?或是睡前要把社群、抖音刷過一遍才能滿意嗎?
其實這些行為,都會導致睡眠品質出現問題。
在閱讀了《擁抱暗黑》之後,我便想盡快告訴身邊的朋友們:趕快關燈睡覺,還有睡覺前真的少滑手機啊!
Photo from Unsplash by Pierre Châtel-Innocenti
本書作者周卓煇是清華大學教授,身為科學研究者,因為明白藍光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他率領清華大學照明研究團隊,目標是發展無藍光的燭光OLED技術以降低「藍害」,並且堅信這會是一條對人友善、健康的道路。
而我想藉由以下文章來和你分享,藍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睡眠,以及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產生:
睡前開著燈,反而容易失眠傷身?
「如果在睡前才關燈,就太晚了!」
我在書裡讀到這個警告的時候,心裡只覺得錯愕,什麼?要睡覺時再把燈關掉,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經科學研究,人體在晚上9點後便會分泌「天然的安眠藥」:褪黑激素,它是在黑暗中才會自然分泌的賀爾蒙。
可是在夜晚受到光照,大腦會以為還是白天,造成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加上「醒來激素—可體松」的分泌提高,令人難以入眠。
有研究發現,就寢前時段的照光,讓受測對象在睡前的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71%,分泌的時間也大幅縮短,所以臨睡前才關燈的舉動,其實增加了入睡的困難度。
Photo from Unsplash by Ephraim Mayrena
有趣的是,在白天照射亮光並不會抑制激素產生,反而有助於夜晚的穩定分泌,可是若白天光線不足,然後在夜晚照光,則容易導致激素減少。
尤其是照射富含藍光的白光,會提升罹患乳癌、攝護腺癌的機率。
那麼習慣開著夜燈睡覺的人,會發生什麼事嗎?
日本有團隊曾經追蹤800多位沒有抑鬱症狀的老年人,參與「夜間微量光線對睡眠影響」的研究長達4年,監測過程發現有73人出現憂鬱症狀。
這個結果顯示:即使暴露在微弱光線下,也可能引發憂鬱症。
Photo …
Read More
在四月專題「愛的千種表達」中,我們從書籍和影劇中,看見了訴說愛意的各種形式與靈感。
愛的千種表達:暖暖的四月來份書籍清單,搜羅「愛」的不同形狀
曖昧、暗戀難以說出口的心意,向爆紅影劇學習用「書」說「我愛你」
這個週末即將迎接一個有愛、有意義的節日——母親節!母親,總是令人聯想到在廚房忙碌的背影,或是停不下碎念的關心。
生下子女並肩負養育的責任,在工作與家庭的繁忙中打轉,而因為有她的愛,我們才能成長茁壯。
生鮮時書邀請你用行動表達愛,快來看看以下 4 種方式,哪個適合你用來訴說對媽媽的愛!
Photo from Pexel by ROMAN ODINTSOV 用料理表達的愛——願意為妳下廚的浪漫
吃早餐,是正式開啟一天的儀式,也是大多數媽媽們與忙碌為伍的信號。
讓 365 天無休的運轉模式,在母親節這天早晨得以停下腳步,霸氣的說一句:「妳好好睡,早餐我處理!」相信會得到充滿感激的眼神吧!
翻閱《快速簡單、健康美味,好好吃早午餐元氣料理》的過程,像是身旁站了一位私人廚藝教練,不論傳統中式還是烘培麵包愛好者,都能給予指導,滿足其味蕾需求。
有的菜色看起來很厲害,其實做法並不難!
譬如這道「黃金燒肉起司貝果」:
將現成貝果放入烤箱或氣炸鍋加熱備用,洋蔥爆香後加入豬肉拌炒,沾點烤肉醬拌勻起鍋。最後把貝果剖開,放入生菜、豬肉和起司片就完成啦。
平易近人的食譜作法讓人感到心安,原來不是非要高超的食材或技法,才進得了廚房。
Photo from Unsplash by Joseph Gonzalez
如果你和我一樣,不擅長說些好聽話逗媽媽開心,至少能為她做道料理,讓媽媽可以舒服地起床,面帶笑容地享用這些心意。
親手製作餐點,不用擔心食材的衛生來源,還能客製化加料,或許賣相不是最好,卻是內含滿滿的愛。
而且看著食指大動的成品照片,帶著愉快的心情一邊製作一邊想像吃進嘴裡的滋味,也是烹飪的另一種樂趣呢。
只要吃到美味的東西,就能打起精神,也會感到幸福,或許媽媽每天也是帶著這樣的心情,為我們準備三餐。
你想成為厲害的一流人士嗎?你是否會好奇,他們究竟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
為了找出答案,我翻開《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渴望學習用一流人士的角度看事情、更接近他們的智慧。
本書作者為先前介紹過的專業書評家土井英司,閱讀和寫書評其實人人都會,但是土井如何進一步挖掘熱賣商機,甚至嗅出隱藏潛力的作家,他在書中揭開這個原因:
閱讀只是入口,是讓人得以享樂的「工具」,重點是找出為你所用的資訊,在反覆尋找重點的過程訓練思考,並且透過行動來獲取成果。
圖片來源:Pexel by Pavel Danilyuk
要事先提醒的是,這本書所談的「閱讀」,是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各種後續行動的行為,並且土井以商務人士的身份,示範自己如何在書本上畫線。
拜讀這本書後,我更能理解如何運用「閱讀」這個工具,以加強自己的實力,接下來以 2 點我從中學到的閱讀誤區,加上自身的例子與你分享:
誤區一:必須要看完整本書才行?
你也認為閱讀就是必須「把書從頭看到尾」嗎?
或許受到學校背誦課文的影響,讓多數人習慣要一字不漏地看完,才能叫做閱讀。
為了加快速度,硬是在 2 個小時內把 300 多頁的工具書給啃完,這種一口氣砸進海量資訊的方式,結果就是看得快、忘記的速度更快。
當我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書中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腦袋有如被敲了一記:
「閱讀商業書就像在挖掘鑽石,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
我才了解到:「原來,沒有全部看完也沒關係!」
圖片來源:Unsplash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某位讀者感謝土井讓他大賺一筆。
原來是對方閱讀了他過往的著作《成功讀書術》,內容寫到傳奇估價師是川銀藏的故事,他從故事中看見一個定律:景氣循環與鋼鐵產能的時間差,如何影響鋼鐵股價的波動。
於是他進一步利用這個定律,讓投資的股票帶來額外進帳!
連閱讀故事都能增加收入,真是讓人佩服!
書中一句話,讓生活一夕翻轉
我也曾經有收到靈感而產生「啊哈!」的瞬間,事情發生在接觸整理術之前,我總是因為房間的凌亂,而感到困擾。
本文作者:粗臂賽門
不是敲敲鍵盤寫字就是舉舉啞鈴練手臂。北科大材料系出身,體內卻住著嚮往寫字的靈魂,曾於網路媒體擔任編輯,於國內最大華文創作平台方格子 Vocus 為熱門作者,現為自由接案文字工作者。Fb: https://www.facebook.com/siomon.peng.copywriting
_
「你的意志力不夠!」「你不夠自律!」「你是個懶惰鬼!」
無論這些話是你對自己說,或是身邊朋友的無情吐槽,曾為健身教練的我,只有短短的一句話想跟你分享:
「別輕易相信這些籠統的鬼話。促使行為改變的,不單單靠意志力而已。」
我是賽門 Simon ,2020 年一整年,我向自己發起一項挑戰:在一個月內從 103 公斤減少了將近 10 公斤,透過這個挑戰,我戰勝了自己,連帶也幫助我養成 365 天,天天出現在健身房,每天最少運動 1 小時的習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因此,幾乎健身館內所有教練都認識我,還意外做了一年的健身教練。
後來,我把過程、學到的事全都寫下來,放在網路上分享。
身邊朋友、網友因為〈我從一個月內瘦下 10 公斤學到的 8 件事〉而來詢問我許多關於減肥、健身的問題:
「我一週該上健身房幾次?」
「我要吃多少蛋白質才夠?」
時間來到四月,杜鵑花盛開,鳥兒啼叫,乍暖還寒的天氣逐漸穩定。
同時也將迎接一個慎終追遠的重要節日:清明掃墓節。
可是你知道古人在清明節,其實是不用掃墓的嗎?面對死者的歸來之日,國外反而要大肆慶祝?
生鮮時書邀請你從歷史冷知識、外國節慶、以及生活的視角 3 個面向,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清明節,以及關於死亡的議題。
古人過清明節,居然都在約會?
清明節不掃墓,那要做什麼?翻開《台灣 沒說你不知道的七十則冷知識》,才知道古人會在這天談戀愛!
在漢代以前,清明節訂定在 3 月上旬的巳日,故又稱上巳節,最後才被固定在農曆的 3 月 3 日。
因為正處於春暖花開的時節,為外出欣賞美景,許多婦女們會趁此日穿上新鞋出門踏青。
對民眾來說,這天是「春浴日」,象徵著盡情享受春天陽光,洗去身體疾病、恢復健康的意涵。
畢竟身心健康除百病,和元宵節賞花燈的道理相同,出門走動散心,對於成日在家相夫教子的女性而言,是個放風透氣的好機會。
既然都外出踏青賞景,青年男女們更要把握時機,與心儀對象一同出遊耍曖昧囉。
這正是杜甫撰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一詩背景的由來。
圖片來源:Pexel
後來直到宋代理學盛行,上巳節的風俗漸漸式微,演變成掃墓兼踏青的節日。
而現代清明節訂在 4 月 5 日,是政府為紀念已故總統蔣中正的貢獻,便將他逝世的日期訂為民族掃墓節。
歡迎亡靈歸來的墨西哥節慶
中華文化認為人在死後要接受閻羅殿的審判,根據生前累積的善惡因果做相對的償還。
你對古典音樂的印象是什麼呢?
是只屬於上流人士的高尚娛樂,還是一入耳就頻頻催打哈欠的存在?
年紀還小的時候只覺得古典樂很難懂,更無法體會其中的樂趣,只記得每次必會被〈命運交響曲〉的磅礡給嚇得肩頭一震。
於是,當我翻開人稱「音樂大夫」,也是任職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的彭廣林教授所撰寫的《音樂,不只是音樂》一書,驚喜地發現古典樂居然也能如此的平易近人,甚至還有不少趣味小八卦。
在開始前,讓我們為你播放一首巴哈輕快的音樂吧!
開啟音樂後,接下來,與你分享我在書裡閱讀到的 3 個有趣內容:
聽音辨「擎」,判斷法拉利完美的關鍵
音樂,是由音符串接演奏而成的一種和諧聲音,而聲音的特色又稱為「音色」,單看字面就像擁有獨特的顏料色彩一般。
舉例來說,同一首歌分別由稚嫩孩童和成年大人來唱,聽起來好似兩種截然不同的曲風。
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爸爸曾經如此形容:音樂中聲音的顏色,是藉由模仿繪畫技巧中顏色的明暗、對比手法來呈現。
彭教授認為,也可以想像成食物口味、妝容的濃淡對比,而音色不只是有「看」或「聽」的感受,更會迎來一種內心的感覺。
書中舉的例子則很有畫面感:聽見蔚藍大海般的弦樂器拉奏聲,高音雙簧管如早晨透明的陽光,長笛的流暢音色化為川流不息的小河。
圖片來源:Pexel
不過聲音可不只有單純欣賞的用途,〈法拉利與BMW〉這一篇文章寫道:法拉利汽車引擎的驗收方式,是以小槌子敲出來的音高來判別完美度的!
由於引擎內含的管路和零件構造,皆有固定尺寸與寬距標準,形成完美的比例組合,如果完成品敲打出來的音高不符合規定,就會被溶解重製。
彭教授說這和樂器製造的原理相同,以長笛舉例,每根管子的長度、厚度,乃至於孔洞間距都必須計算的十分精準,吹出來的音高才會準確。
讓人不禁開眼界,原來聲音還能當作測量儀使用。
圖片來源:Pexel 千萬小提琴,如絕世好酒愈陳愈香
提到聲音,接著說說演奏的樂器,你知道世上有一把如絕世好酒,身價水漲船高的小提琴嗎?
彭教授在 2001 年曾經拜訪紐約市的世界級修琴師傅,請對方協助調整自己的小提琴,就在他付完錢要離開時,碰巧見到老師傅拿著一把傳奇之琴。
那是由 18 世紀著名的小提琴製作家—瓜奈里所製作的頂級作品之一,琴身有著如碧玉般發亮且豐潤飽滿的色澤。
這把名為耶穌的提琴,在當時已經有 1500 …
Read More
「我再也不讓其他人決定我的行程,就算是我媽也一樣。」本來應該出席家族聚會的 F 啜了一口紅茶拿鐵,淡淡地說道。
以往只要和她約好,事後都會因為「家人決定好的聚會」而爽約,她也曾經氣得衝出家門,結果一整天都在接查勤的電話,壞了逛街興致。
我們都很好奇促使 F 有所改變的動機。「我想擁有自主安排時間的自由。」她放下茶杯、嘆口氣才緩緩道來。
為什麼我們會自願交出掌控權?
F 當然想過拒絕參加聚會,卻受不了家人責備她:「妳不要讓我丟臉。」「大家工作都比妳忙,還不是去了嗎?」「為什麼不能像妳妹一樣乖乖配合?」
她更在事後抱怨,家人養成擅自決定行程的習慣,再要求她放棄周末計畫的委屈。
《為什麼我總是不能勇敢做自己》一書作者偉恩.戴爾稱這樣的人為「犧牲者」,他寫道:這類人最大的特徵就是受別人的支配過活,只要你感覺到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就代表你成為了犧牲者。
沒有人想過著被操控的人生,意外的是,我們常常自願當個受害者。
原因通常出自於內心的恐懼,害怕被比較、被權力欺壓、不想再重蹈過去的覆轍。
「我會失敗。」「他們可能會討厭我。」「可能會發生不好的事。」
但,這些擔憂是真的嗎?最糟糕的情況會發生嗎?
圖片來源:Pexel
《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的作者是位禪僧,他發現眾人的煩惱內容幾乎都是不具有任何「實體」的煩惱、不安和猶豫。
以 F 為例,拒絕出席的行為可能會讓親戚說閒話,若比她優秀的人都不曾缺席,她又有什麼理由可以不去?
她不願承擔可能讓家人抬不起頭的結果,於是覺得自己別無選擇。
其實對 F 而言,最糟的情況是被眾人議論她很自私。不過當她不在批判現場、也自覺沒做出虧心事,這些流言如同沒有瞄準靶心的流箭,根本傷害不了她。
如果預先設想最糟的情境,或許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嚴重。
不必負責,讓人淪陷的「犧牲者金牌」
《為什麼我總是不能勇敢做自己》作者偉恩提到,會自願成為犧牲者的另一個理由,就是不必負起責任。
被別人牽著走,比自己承擔一切來得輕鬆,如果事情出錯了,還能順理成章的責怪對方。
從前年開始,想改變朝九晚五工作型態的念頭,促使我開始經營自媒體。
轉型為整理師,開始自由接案的路上,宛如走進各種肉食動物出沒的叢林,就在這一路經營的過程中,我發現:具備「銷售自己」的能力十分重要。
其實不僅限於創業家或接案工作者,舉凡面試職缺、報考研究所,甚至是追求另一半,皆是展現自我銷售能力的過程。
弔詭的是,這項人人都需要的重要技能,卻不曾出現在學校教育裡。
圖片來源:Unsplash
於是我翻開活躍於業務前線長達 20 年,負責東京工業大學 MBA 「業務策略與組織」科目的特任教授,北澤孝太郎所撰寫的《頂尖業務培訓手冊》,想要借鏡業務界的知識。
翻閱此書,我以為會得到銷售的知識技巧,卻意外碰觸「如何銷售自己」這項課題的本質。
找到動機,就能喚起共鳴
首先,在開始做銷售以前,我想邀請你回答以下的問題:
「對你而言工作、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你是否明白自己為何而行動?」
北澤認為瞭解為何而做的「想法」非常重要,因為想法是人類行動的驅動力,也就是動機。
業務員是一份藉由自己的影響力來改變他人行為的工作,如果沒有帶著目的意識工作,行動會變得遲鈍,也就無法打動客戶,更不可能說服對方。
在這個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即使你有好產品,如果沒有引起共鳴,顧客也不會願意買單。
圖片來源:Unsplash
透過描述清楚且強烈的動機,把價值傳遞出去,「原來背後有這樣的目的」、「既然這麼努力,那就支持你吧!」讓周圍的人對服務或產品有所共鳴。
如果把自己當作是一項商品,你會如何去介紹其中的理念呢?
這讓我想到賽門‧西奈克提出的黃金圈理論:人們不會在乎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為什麼做。
就像擁有大批「果粉」的蘋果公司,銷售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讓世界更美好的象徵意義,成為顧客願意跟進支持的原因。
銷售,從你想要推動的價值觀開始。
圖片來源:Unsplash 掌握價值,打造獨特優勢
釐清想法之後,再來需要思考「顧客價值」。
顧客不選擇競爭對手,而是選擇你的理由,就稱為顧客價值,也就是你(或服務)的定位。
這時我們可以往探索自己的長處邁進,你是否瞭解自己的特色,與競爭對手的差異為何?還是你能做到對方做不到的事情?
「車子還可以開啊,根本不需要換!」樓下房東夫婦又在為了那台中古車爭吵不休。
房東是位非常節儉的中年大叔,車子除非開到壞掉,不然他是不會換車的。就算是窗戶打不開、冷氣吹不了,甚至是引擎發出轟隆隆的聲響。他依舊不理太太的「每日一碎念」,堅持不換就是不換。
節儉的他,對待房子也是如此,水管自己修,導致房子漏水影響到鄰居,最後找了專業師傅來處理,卻要求最便宜的材料。要換冷氣,也只換最便宜的窗型冷氣,還用不知何時積攢的泡綿塞在冷氣與窗戶的縫隙。
為了省錢,幾乎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他,依舊每天叨叨絮絮著收支打平,難有盈餘。
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會愈省錢反而愈沒錢呢?
小心思維漏洞!錢就這樣流走了
房東沒有發現的是,中古車的耗油逐日提高、水管一修再修的費用、便宜冷氣的高耗電量,每次花的錢不多,卻一筆筆地默默增加。
表面上看似東省一點、西省一點的自作聰明,卻沒發現,在這過程中,流失了許多不必要的開銷。忽略了一次一小筆的支出,卻如同涓涓細水一般,錢正在不斷地流失。
在《人生實用商學院》中,作者吳淡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著重於節省固定成本,卻忽略了變動成本的增加」的原因。
對於這兩個名詞,書中作者是這樣解釋的:「固定成本,顧名思義就是固定不變的成本;變動成本,也就是會隨著某些變化(如增量)而產生變動的成本。」
舉例來說,買一台冰箱屬於固定成本,而冰箱所消耗的電量,則屬於變動成本。千萬別小看這些變動成本的提升,作者在書中實際計算出來的數值,會讓你嚇一大跳。書中提到,根據工研院調查,每戶家庭平均消耗在冰箱上的電力約莫是 50 度上下,每度電 4 元的話,冰箱電費約為 200 元。若是老舊冰箱,消耗電力可能增加 1 至 2 倍,月電費多花將近 400 元,一年也有將近 5000 元。這些都只是保守估計,隱藏在生活裡的變動成本,很容易就慢慢地吞噬掉錢財,中古車的油耗量、電冰箱、舊式冷氣的電費,錢就這樣慢慢地溶在生活中。我想,作者要談的並非鼓勵大家多換家電、買最貴的器材,而是在做出任一決定之前,可以試著以「固定成本」、「變動成本」的方式來思考。不僅是「變動成本」很可觀,短視近利的選擇,也容易帶來一些成本的增加。像是一開始提到的房東,他堅持換便宜的水管,那他就必須承擔經常需要請水電工來處理的風險。每一次的施工,都成為另一筆成本。不只需要額外付出一筆錢財,甚至在將房子出租時,被眼尖的房客發現屋況不佳,租金也跟著必須調降。看似節省的背後,卻在不知不覺之中損失了可觀的數目。
「反正不管我做什麼都沒有用。」
在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抱怨自己的無奈、委屈,甚至是不滿,直到下回再碰上類似的事件,依舊雙手一攤馬上放棄?
曾經我也是這樣,感覺被困在原地無法向前、失去邁開步伐的勇氣,像躺在砧板上等待被宰割而呼吸困難的小魚。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曾任廣播主持人,甚至以生動的心理學演講獲得《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總冠軍。他是《大腦衝浪》的作者劉軒,在書中,他指出這樣的行為其實是經典的「習得性無助」。
把你困住的,是心態不是環境
要解釋習得性無助之前,必須先提到著名的「八甫洛夫實驗」。
實驗內容是讓一隻狗在吃飯前聽到鈴響,重複多次後,狗的大腦會將鈴聲與食物做連結。即使響起鈴聲並沒有端出食物,狗依舊會不由自主的流下口水。
國外心理系的研究生馬丁.賽利格曼進一步改造這場實驗,狗將會隨著響起的鈴聲而遭到電擊。他將狗分為兩批,有一邊的狗可以逃離,而另一邊則是被困住的狀態。
可以逃離現場的狗一聽到鈴聲便會一哄而散,而逃不掉的那批狗,在經過幾次的實驗,最後和能逃離的狗群放在一起,就算看著身旁的狗順利逃跑,依舊只會趴在原地哀嚎。
牠們自認無法逃離被電擊的下場,即使外在環境已經改變,卻是喪失鬥志,賽利格曼將這樣的情況稱為「習得性無助」。
會造成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心理上認為自己無法控制某件事情,進而產生的消極行為。
而人類其實也是一樣的,在不斷經歷相似的無助打擊後,內心已經記住負面的感受,當下一次又碰上這樣的無助感時,容易產生逃避的情緒行為。
許多社會的問題和負能量,都來自於無能為力的無奈和無助感。
如果知道無法避免痛苦,誰又會積極的行動? 難道在被無助的難題撂倒後,就只能束手無策嗎?
使用 ABC 理論,學習轉念的關鍵
其實前述的電擊實驗在多年後出現轉機:賽利格曼發現無論是動物或是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實驗對象能隨著環境改變,進而找出脫離困境的方法。
擺脫習得性無助狀態的其中一個關鍵,在於實驗對象「曾經克服挫折」。
後來賽利格曼改良理論,成為「習得性樂觀」—我們可以透過學習來得到樂觀的心態。
若要學習樂觀的轉念,可以先透過 ABC 理論將挫折做拆解:
Adversity:辨認出挫折或挑戰。
Belief:對這件事的信念,也就是成見心態。
Consequence:因此而採取的行動或造成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