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這個詞,近年在台灣已經不是陌生詞彙。
人人口中的IP,你真的了解它背後的產業是如何運作嗎?
前陣子在台灣掀起風潮的《返校》,從遊戲改編成電影,創下破億票房,成為跨界合作行銷,蔚為台灣原創IP經典。
事實上除了遊戲產業外,台灣插畫角色授權產業已行之有年,更在國際間成為獨樹一格產業樣貌。
IP是一塊人人都想吃得大餅,你了解它多少?
IP 所指得,是指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在跨領域的應用上,指得主要是從資產到可被複製的產品內容。
今天我們的三位主角,來自毛毛蟲文創的創辦人Kate張凱童、臺灣吧行銷經理Elephica林欣樺和三貝多股份有限公司的事業開發課長Will盧柏安。
圖像授權都是他們業務範疇一部分,但這三個代表性IP指標卻用不同模式,證明這個產業有多種可能的實踐。
把角色當小孩養,為人不知的辛酸血淚
臺灣吧所產製內容面向,包含歷史、哲學、法律、教育議題、地方文化、經濟學,催生「黑啤與啤下組織」等角色IP。
臺灣吧行銷經理Elephica,本身是念企管、行銷與財金,對文化創意產業最有熱忱。經歷卡通電視兒童年代,喜歡觀察電影劇集角色發展曲線。從臺灣吧的粉絲變成員工,一直到現在擔任臺灣吧的行銷經理。
她負責接洽外部商業合作,以及接下來的企劃、行銷,讓黑啤可愛地出現在各個地方,簡單來說就是帶黑啤出去玩的乾媽。
對角色投注超過乾媽級的情感,希望當家小生黑啤每天吃飽睡好。
圖片由臺灣吧提供
進入臺灣吧四年來,她曾負責角色合作的品牌,包含3M、VISA、元大金控、外貿協會、台灣高鐵、台灣萊雅、台灣微軟、台灣福特汽車、家扶基金會、國泰金控、國家人權博物館、紫藤廬、誠品書店、翰林出版社等,跨足的產業領域可以說是包羅萬象。
而身為黑啤乾媽的Elephica說到,臺灣吧在圖像授權業務發展上,現階段遭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目前還沒辦法放手。
黑啤與啤下組織還是非常年輕的角色,外在形象定位尚未完全。
因此臺灣吧傾向即使是外部合作仍然由自家的設計師操刀,一方面有最貼近角色個性的細節設計,一方面兼顧品質,但整體案件量就會受到我們自己的產能限制。
Elephica說自己是擔任角色黑啤的乾媽,另外團隊裡還有人擔任乾爸,也就是這個角色的製作人。團隊面對角色的共識決,要換一個腦袋思考角色會怎麼做!
這個工作可以想像是角色的經紀人、保母、乾媽,必要的時候須把屎把尿,會有許多雜事細節需要處理。
2019倒數在即,《讀曆書店2020》即將派上用場。
也許你將在書桌、櫃子、辦公桌上擺上一本,讓365個句子陪你度過每一天。
不過,你會不會也很好奇,《讀曆書店2020》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特別是這些精挑細選的書籍選句,到底是怎麼選的?途中有沒有發生什麼趣事?
今天,跟著書編到時書幕後,來看看是哪些辛酸血淚,才讓時書團隊生出熱騰騰的《讀曆書店2020》?
愛書人不可錯過的選句大秘辛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選句到底是怎麼「選」出來的呢?
在開始閱讀挑選之前,我們有一連串前置作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向各大出版社提出邀請,請他們一同參加《讀曆書店2020》的推廣活動。
當有意願的出版社答應後,我們會請他們提供書稿(線上或實體書均可)給我們,或者直接提供他們喜歡的金句給我們,我們將進行篩選作業。
不過,由於每一家出版社的回覆速率不一,寄出書本給我們的速度也不相同,因此我們維持今天收一、兩本書,隔天再收兩、三本的速度收書。
幸好,每天收書收下來,過了幾個星期也有些成果。假如把這些書一一擺放在桌上:
將將!這就是這次「可能」會被選入的書籍了!(灑花)
為什麼說可能?就是因為必須先刪除一些不符合本次主題的書,以及將不太容易挑出金句的書一併剔除。
做好品質把關,是時書最重要的工作。
接著,還有一連串和出版社溝通、談合約、來回寄郵件的繁瑣作業,不過,我想還是先來談談大家最關心的「選句」吧。
又幸福,又麻煩?時書幕後的選句大小事
是這樣的,為了選句作業的方便,時書內部建立了一份可以共同編輯的表格,如果讀書讀到一半發現有趣的句子,就可以趕緊輸入在表格,好讓大家看到。
接著,我們訂出的選句的標準有幾個:
即將邁入2020,許多人開始物色明年準備服役的手帳和日曆。
特別是文具控、有習慣紀錄日常生活的朋友,心思細膩的你們,或許可以考慮《讀曆書店2020》。
這是一本可以記錄時光的日曆,一天配上一句嚴選的台灣新作家金句,除了讓你培養藝文氣息,進而幫助到台灣新作家。
倘若你還沒有下定決心購買,也深怕裡面的句子不符你的口味,或許可以停下腳步,讓書編帶著你一塊來看這次《讀曆書店2020》收錄的女性作家選!
為什麼是女性作家?
時書團隊發現,《讀曆書店2020》收錄的女性作家們,各個都很有特色。
她們年紀有些年輕,有些在上班,有些已經結婚當了母親,或者早已退休成為抱孫的奶奶。
從不同的年齡分布,竟然可以從中畫出一條專屬於女性的生命線。
這種年齡分層的豐富度,是此次男性作家所沒有的。
而我們可以從這些不同年齡的女性角度,看出屬於女性的獨有生命觀、看法和思想。
或許這些美好的金句,將成為你購買《讀曆書店2020》的契機,一起來看看吧。
以穿衣鏡作為設計主題的《喜歡的話可以試穿》,是一本非常可愛的詩集。
作者羅于婷,一九八九年生,她用靈動的筆觸在詩中放入自己喜愛的物件,有些是甜食、含糖飲料、老派的東西。
她敏感而節制的目光,精準寫下敏感易碎的少女內心,以及少女戀愛。
這是一本屬於年輕人的詩集。讓我們來看看在《讀曆書店2020》收錄句。
女孩子的戀愛是怎麼談的呢?
或許不只是女孩子,而是所有的戀愛,放得久了,就像可以放很久的罐頭。
比起過度甜膩的說「我愛你/妳」,這些日常的對話「今天星期幾」更代表一種日常的況味。
羅于婷用敏銳的目光,寫下與情人相處的詩。
你最近認識的台灣新作家是哪一位呢?
《讀曆書店2020》是一款由生鮮時書團隊推出,以推廣台灣作家為理念,的創意日曆,每當你撕下日曆,就能透過一句精選金句,認識一位台灣作家和一本書。
今年《讀曆書店2020》的主題是,推廣「台灣新人作家」,我們收錄上百位新人作家,褪去時代的包袱,為大家帶來嶄新的文壇風貌。
無論你是等著收到商品,還是正在猶豫要不要下單,或許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跟著我一起搶先看,節選《讀曆書店2020》最值得期待的10位台灣新作家(文學類)!
後起新秀謝子凡,做了十多年廣告業後,決心轉職,現在專職寫作。
她擅長觀察生活大小事,由於出身廣告業,因此總是能觀察到每件事情最小的細節。因此她總是用敏銳的眼睛看見,再用細膩的文字寫下。
從2015年起,她在許多大型文學獎留下足跡,寫下一篇篇雋永溫柔的散文。
這些作品經過累積,終於在去年集結出版,這就是九歌出版的《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
今年,讀曆書店不只收錄謝子凡的著作,更邀請她主講時書與蔦屋書店合作的新活動「閱讀私室」。
如果你也對謝子凡感到著迷,絕對不能錯過今年的讀曆書店。
1987年生,來自花蓮的羅士庭,畢業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
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惡俗小說》一出版就好評不斷,更讓作家吳明益驚豔寫下推薦語:「如此這本小說已顯露羅士庭作為一個年輕小說家的數種可能性。」
你知道禁歌不是國民政府的專利嗎?
或許你已經看完《返校》,對禁書和禁歌有多一層認識,像是國民政府來台,為了確保政權穩固,維持愛國忠貞思想,拚命地以超離奇理由禁書禁歌。
而禁歌,如同殷老師在《返校》裡說的:「我看這首(雨夜花)也快被禁了。」的確,合稱《四月望雨》中的其中一首〈雨夜花〉,也在戒嚴後被禁。
但台灣的禁歌歷史,早在日治時期就有案例。
當時的政府也為了箝制思想,禁了不少好聽的歌,但被禁的理由在今天看來,的確不太合理。
仔細想想,越是禁止大家不准看,或許更讓人躍躍欲試呢!
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禁歌的小歷史吧!
還我厭世的自由啊!台灣史上第一首禁歌
1934 年有首歌叫〈街頭的流浪〉,是台灣歷史上第一首禁歌。
為什麼要禁這首歌呢?根據當時報紙《臺灣日日新報》的紀錄,這首歌傳遞頹廢思想,充滿虛無主義要素,後來就以「安寧秩序」為由查禁了。
這樣看起來,我們或許要慶幸今天的社會允許我們擁有「厭世」思想,想當時,竟然連悲觀的權力都被剝奪。
但究竟是哪裡傳遞頹廢思想呢?讓我們看看歌詞:
景氣一年一年歹 生理一日一日害
頭家無趁錢 轉來食家己
哎呦 哎呦 無頭路的兄弟
有心作牛拖無犁 失業兄弟行滿街
暝時無得睏 哎呦 哎呦 無頭路的兄弟
毋是大家歹八字 著恨天公無公平
日時遊街去 暗時惦路邊
哎呦 哎呦 無頭路的兄弟
(歌詞來源:台灣音聲100年)
很明顯的,這首歌可能是太過「誠實」了,把當時的社會現況寫得相當真實;或者說,這首歌的主觀意識強烈,把自己的煩惱跟心聲大聲講了出來。
而當時的日本政府怎麼會允許這種歌呢?一方面是可能影響民心,另一方面,也可能讓大家對日本政府的信任感破裂,所以還是禁了吧。
還記得電影《返校》的最後,張明暉對魏仲廷語重心長地說「你一定要活下來」嗎?
如果我們用解讀電影的方式來看,張老師說的這句話,不只是賦予魏仲廷活下去的希望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魏仲廷,記住這些含冤而死的人們的故事,是對死去的人最好的報答。
故事尾聲,魏仲廷活下來,記住了他們的故事,也完成張老師最後的請託。
最近有許多探討《返校》中的「自由」的文章,但似乎比較少講到「記憶與傳承」的部分,就讓我們來談一談。
那些數不清的「魏仲廷」呢?
《返校》中的魏仲廷,就好比經歷過白色恐怖時代,甚至坐過牢的見證者。
這些人或許沒做什麼實質上的壞事,卻在威權時代被視為叛亂份子,輕則訊問,重則坐牢。
雖然他們終究是活下來了,但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彷彿一個又一個的魏仲廷,他們的肩上背著他人的故事、記憶、夢想與希望,一步步走到今天。
舉例來說,假如你有關心台灣轉型正義議題的話,肯定認識今天促轉會的代理主委楊翠。
楊翠是日治時代作家楊逵的孫女。過去楊逵在世時,就曾被政府迫害入獄,直到他過世後,身為他孫女的楊翠,以見證者的身分替爺爺爭取平反。
雖然楊翠並不是受迫害的那個,但她同樣是見證者。
不過這些故事,多到難以用手指數清。不只楊翠,這些散落各地的見證著們,有些在解嚴過後出了書,寫成回憶錄,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故事。
或許我們可以花點時間,多認識一位現實中的魏仲廷。
我做了什麼!?人心惶惶的白色恐怖
讓我們來認識一位活下來的見證者。
他的名字叫陳紹英,2005年出版了一本《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內容描述他一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當時,他已經八十歲,深怕自己再也無法提筆,於是決心寫作。
陳紹英出生於一九二五年,家中務農。他小時候認真好學,自己說「都考第二名」成績斐然;但當他小學畢業時,家父不准他繼續升學,使他決心半工半讀。
一九三五年,陳紹英赴日留學,過程相當清苦,從商業學校開始讀,到後來順利進入位於東京的專修大學夜間部。
後來日治時期結束,陳紹英回台,於一九四九年開始在農會工作。
不過,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有天,陳紹英受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的人要求,來到警察所接受「約談」。他沒有想過的是,這一去,就是漫長的十幾年。
而根據陳紹英所說:他並沒有做任何虧心事。
「再不招,就讓你吃更大的苦頭!」
國民黨執政時期,當時有種被稱為「特務」的職業,是專門打聽並抓走「共匪」的人。
不過,這些人往往因為業績需求,出於壓力將莫須有的罪名冠在無辜人民身上。
陳紹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就像《返校》的魏仲廷一樣,沒有密謀造反,卻被要求招供,承認自己沒做過的事。
上次看了5種讀曆書店的創意用法,還覺得意猶未盡嗎?
讀曆書店不只能讓生活增色,更能讓文學與你日日相伴。若是加上其他使用配方,它還能是另類的過日子夥伴,紀錄生活中的大小事。
除了上次提到的手寫字、手繪、行事曆等等創意用法,我們再來看看Instagram上的讀曆書店還出現在生活中哪些角落吧!
06 拍出心中的讀曆句子
如果你是寫實派,比起紙上輕描淡寫的幾個字,你更想用生活的瞬間表達。
你可以用現實生活畫面表達對句子的感受,可能是走在路上突然想起這句話而隨手拍下的世界,可能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紀錄,將你的賞文視角,用照相機轉換再傳達出來。
Read More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在為生活打拼、在現實中打滾的同時,讀點文學,或許能為你的苦悶解乏。
或許地球村的時代讓我們迫不及待與國際接軌,但在忙碌的步調中,我們常遺忘了腳下這片土地。台灣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讀曆書店決定讓台灣作品走入生活日常,讓你發現台灣作品的美!
相信你肯定有買2019的讀曆書店吧?在讀曆書店2020的籌備階段,讓我們來看看Instagram上,讀曆書店是如何滲入各型人的日常中!
01 當作文青小物營造舒適氣氛
喜歡裝飾空間、強調生活空間的品味派,在打造質感的同時,也不想只用華而不實的裝飾品。
讀曆書店除了從書中選句,其用古籍線裝、手工綁線的外觀,以「書」的形象設計包裝,不論打開或是單單擺在桌上,都讓空間充滿書香味。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不但能充實心靈,也美化了空間。比起一般營造文青氣氛的小物,還更有真材實料。
Read More
(首圖來源:鏡週刊)
身為一位喜歡小說、寫小說、研究小說的人,從沒想過自己有寫劇本的一天。
去年,我以《打掃》編劇的身分,和鏡文學團隊一塊製出的《驚悚劇場》正式在各大影音平台(Netflix、愛奇藝、公視+等)上架。
有時候我還會想,啊,竟然是以一個編劇的身分讓人認識,真奇妙。
事實上,我對於動態的東西很沒輒──我很少看戲、看電影──最喜歡接收的故事型態是小說、散文、詩或漫畫。這些都是平面載體,自然也以文字作為傳遞訊息的媒介。
我看紙本書長大,雖然成長過程也看電視、玩電腦,但多半只拿來看沒營養的節目或打game。說實在的,如果要「接收故事」,很少用使用電視電腦。
而小說與劇本,看似都是「講故事」的文本;但其表現形式和內部結構又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
如果說小說的終點是印成紙本,或製作成電子書的話,那麼劇本的終點,恐怕就是搬上舞台、成為電視電影,以動態方式呈現給每位閱聽者。
兩者間的轉換眉角之多,耗費心神之大,令人不得不讚嘆,了不起的編劇或編劇團隊,得花上大筆時間處理一個動作、一點點小細節。那可能是一閃眼就過去的動作,可能感覺沒什麼,幕後卻耗費大筆時間,試圖將隱喻、玄機埋藏在這些細緻的小動作中。
而真正眼尖的觀眾,也能從這些細微的部分,接收到製作群的信號。有時候,觀看戲劇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尋這些寶。
我不會說我對影像一竅不通,但也不會認為自己多了解影像,這是我自己的認知。
但真正讓我更「懂」影像一點的,就是去年我得到《驚悚劇場》劇本大綱徵件獎後,被找去鏡文學內部上課的過程了。
令我很驚訝的是,現在居然有做「從故事大綱、劇本、製作、拍攝、上映」全都「一條龍」的公司。
但我想,最花時間的部分,大概是從「故事大綱」走到「劇本」的過程吧。
我和一群得獎的朋友,每個禮拜花一天時間,到公司裡面上課。業界金牌編劇教我們怎麼從原先繳的故事大綱,一步步改編成劇本。
格式是什麼、情節怎麼安排、結構應該怎樣,還有哪些元素會讓劇本更加吸引人,還有哪些很雷、超雷,毫不藏私地告訴我們。
有「神」幫忙指導,我們凡人當然覺得痛苦不堪,途中老是想一頭撞死自己……噢,但我們還是有忍住啦。「神」說,我們當初繳的故事大綱,根本就是用小說的邏輯在寫;但故事大綱不是小說啊,你們得先學會寫故事大綱才行。
懂了故事大綱後,才開始改編劇本。但劇本跟小說的差別究竟在哪裡?以及寫劇本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有幾點特別想指出給新手編劇。
一、小說用形容呈現,劇本用動作呈現
我想這點是所有劇本新手都容易忽略的事。很多人以為小說跟劇本都是故事,就忽略了兩者致命性的差異:呈現方式。
就像前述講過的,小說不必呈現在螢光幕前,但劇本的最終目的就是拍出來,因此,寫小說可以用形容詞,美麗的、有趣的、如同、就像、彷彿什麼什麼;但劇本很難。
必須要時刻注意,自己是不是又不小心寫了太多形容詞,導致寫出來卻無法執行,只得重寫。
但如果你就是文采豐富,習慣使用各種詞藻妝點故事的人,那麼,在撰寫劇本時,請多用「動作」來形容。
畢竟我們看戲的時候,總是透過角色的行為模式來觀察內心。因此,「動作」就是最好的形容詞。
舉個例子,假如小說的寫法是「華麗的轉身」,劇本也許可以改成「右腳向後踩,身體順時針轉一圈」,這樣的寫法會使故事變得具體,也更好執行。
二、不要寫你平常不會講的話
為了讓拍出來的作品更真實,寫台詞也是個究極藝術。
一般說來,小說相較劇本,比較沒那麼重視台詞的寫實感。
儘管部分的台灣寫實主義小說很重視語感、語調和腔調等聲音元素,同時也很注重道不道地,但並非全部類別的小說都是如此。
活在二十一世紀,誰還擁有真正的自由?
科技文明、社群媒體入侵我們的生活,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常常用來拍照打卡,上傳到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藉此和他人互動。
我們都知道,這些再自然不過的動作,全是歷經千百年,人類不斷研究出的寶貴成果。也因此,我們使用科技,利用科技方便生活,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
不過,活在科技文明密度之高的世界,總有些時候,人們被壓得喘不過氣,想拋開一切,放下手機、丟開電腦,走到戶外去吸點新鮮空氣。
這些得來不易的短暫自由,是我們回歸文明生活的心靈調劑;但假如,你想要的是「完全的自由」呢?儘管它很難想像,卻有人替我們寫出來了。
離開吧,找回自由的空氣
馬賽爾‧索魯(Marcel Theroux)的長篇小說《極北》(Far North),就替我們展示了一場「拋棄文明」且「追求自由」的故事。
即使小說不等同真實世界,卻給了我們無限暗示,讓我們知道,「追求自由」對現代社會來說,是件需要左右拉扯,且殘酷的選擇題。
在《極北》故事裡,主角梅克皮斯年幼時跟著父親來到俄羅斯北方的荒地生活。
她們原先住美國,算中產階級;但有天,梅克皮斯的父親漸漸對美國文明感到煩擾,舉凡污染的空氣、不健康的加工食品、骯髒的政治……,所有文明的黑暗面使梅克皮斯的父親深感不安,於是花了大錢,放棄美國國籍,來到人煙罕至的荒北地區,企圖打造一個純淨、單純的烏托邦。
這些人放棄國籍的被稱為「移墾者」,共計有數萬個放棄身分的人,和梅克皮斯的父親一樣,砸大錢來到這裡,彷彿回到原始時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所有的人都相信,在荒北的遼闊和寂靜之中,他們可以找回人生原本應有的靜默旋律──簡樸、刻苦,由四季與體驗艱困所形塑的生活──和像他們一樣的人往來。」──《極北》
這些反璞歸真的行為,拿現實生活來說,就像現今有不少人決定不再使用智慧型手機,重新用起傳統手機;或者趁假日離開都市,跑到鄉村住一晚。
不想被社群綁住、不想過被文明束縛的生活,相關報導舉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