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談到要入門投資理財,大家都不陌生的就是《富爸爸窮爸爸》這本全球累積銷售超過4000萬本的理財書。歷經20年依舊長銷,而且持續不斷被提起。
《富爸爸窮爸爸》會如此著名也與其作者羅伯特·清崎,曾經歷三次失敗經驗,但每每總是克服並汲取經驗的傳奇故事有關。
1.《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的傳奇故事
羅伯特·清崎曾經為了學習銷售技巧,而加入美國歷史悠久的文案管理/影印機公司—全錄(Xerox),因為年輕的他實在太沒有經驗,還險些幾乎被革職。但後來積極了解電話行銷的眉角,而成為公司內業績前5名的超級業務員。
後續又前進美國房地產行業,數倍獲利後轉而在東南亞、馬來西亞等新興國家進行房產投資。
同時,還創立一知名錢包公司 Surfer Wallets,然後又收購新創石油公司等等。最後,終於在47歲時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更別說,後來他在全球109個國家出版了《富爸爸窮爸爸》系列作品,一爆而紅後錢包自然也是收穫滿滿。
羅伯特·清崎的確是成功獲利的代表,也在《富爸爸窮爸爸》中傳授許多理財知識。
但與巴菲特的理念相同的是,他們都強調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精進自己於各領域的普通常識,財務面、產業面、法律面、銷售面。
如果仔細算算羅伯特·清崎「達到成功」所花費的時間,試以大學畢業25歲來算的話,一直到他47歲財務自由,總共花費了22年的時間,投入他100%的精力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
為了學習「一名成功商人」所需具備的各種專業知識,他從海軍、行銷領域、全球房地產再進而投入創業,同時還收購公司、撰寫著作。
可以想見,他的投資理財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讓時間充斥著事業、理財學習以及各種下班後的夜晚與週末進修。
投資巨頭的傳奇故事自然是令人心動難耐!
但是,回頭來想想自己該如何實踐,常常就是令人一籌莫展!
如果,我不想成為一名事業家、不是投資專業背景出身、也不想花那麼多時間,但又希望透過投資獲得穩定報酬,真的可行嗎?這就要說到巴菲特長年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信念了。
2.查理蒙格的堅持:「奉行單純化」
巴菲特作為波克夏·哈薩威公司的董事長兼CEO,查理蒙格作為其多年來的副董事長。
波克夏公司成立多年以來的年復合成長率平均為19.1%以上。
但是,即使是這樣成功的控股公司副董事長,查理蒙格針對投資問題依然堅持:
「我個人最有幫助的概念是:最好是把問題單純化,先決定『不用思考』的大問題。」
市場上自然是有許多高報酬但高風險的投資選擇,但是巴菲特和查理蒙格多年來都堅持『絕不碰不明白的投資選擇』。
因為強調明白自身知識的安全邊際能有效降低風險並帶來合理收益,才讓他們得以長年維持波克夏公司驚人的成長率。
當然,兩位投資大師自然是學識淵博,擁有各商業領域的普遍知識,故能在激烈的投資市場中長期持有最佳股票組合。
對於沒有投資經驗的年輕人,「了解自己的極限,把問題單純化」其實也可以作為投資原則。
3.「三萬塊也能投資」的簡單原則
人稱「樂活投資達人」的施昇輝老師提出一個給年輕人的簡單投資選擇,可以不挑股,也能投資好股。我真的很喜歡!
斷捨離、極簡生活,這類關鍵字在這兩年間越來越受到關注。
好像在資訊氾濫、物質充裕的年代,人們對於生活的反思卻是越來越渴求。
當擁有實品越多,心靈的需求似乎也更為強烈。
近兩三個月內,生活劇變,執行極簡生活的想法慢慢在我心中萌芽。
關於斷捨離的極簡生活,其實很早以前就曾閱讀過 《斷捨離》 、《我的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等書,更是在長期追蹤衣櫥醫生賴庭荷的情況下,對於能夠擁有一個理想的個人風格,以及簡潔的衣櫃非常心動。
很羨慕嚮往那種「身邊每樣東西都是自己100%喜愛」的狀態。
可是,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難以割捨的物品吧!對我來說,大概就是書籍了。看著公寓裡成堆成堆的書,就忍不住心想:極簡生活也太難達成了吧。
書籍,長久以來就像是我的保護網一樣。
我很喜歡在忙碌整天後把自己埋藏在書堆中,找出一些當下觸動我的句子,珍惜得抄寫下來。這大概是我最珍貴的個人時光,是再怎麼樣都難以捨棄的呀。
我是如何開始極簡生活的?從最難捨棄的開始
選擇從你最難捨棄的物品開始思考:我與這些物品的關係,真的在現階段是需要的嗎?還是其實充滿得情緒是「捨不得」罷了?
然而,命運總是開展的十分令人驚奇!大概半年前,我因為一個突然的決定,一個人飛到美國生活。
因為突然得出國,迫不得已只能陸續捐、賣、送出了超過百本的藏書,然後,還近乎固執得帶著將近40本怎麼也割捨不了的書飛出國。
但是,人在異國,卻開始發現手邊真正天天用到的東西少之又少。從美東到美西,我四處走訪,帶在身邊的40本書很快被看完,並留給一些華人朋友。
加上,接觸到更多當地聽書和線上資源,其實最後只剩2~3本書我一直帶在身邊。
少了囤積大量的書籍,我整個人卻感覺輕鬆很多。
所謂的「知識焦慮」減緩了許多,反而更注重生活的每個當下,還有獲取資訊的目的性。
很快的,我又因為渴望打造個人風格,也期許自己對環境更有責任(拒絕快時尚消費)。因此,著手整理衣櫥,接著是廚房,然後就是我房裡的各種個人物品。
當我的房裡,每種用途的東西都只留下一樣後,生活和人都煥然一新。
到最近一個月,我有意識的搬到距離書店、圖書館只有步行10分鐘的新公寓,這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型態。
我的衣櫥裡四季的上衣、褲子、裙子,加起來大約35件。房間裡的大書櫃不見了,只剩衣櫃的小角落,擺放我讀了超過3遍以上的5本愛書。
我甚至開始每天下廚,也因為只有兩套精緻的西式碟盤,所以每天都用享受的心情吃飯。冰箱裡的每樣食物我都一清二楚,因為全都是3天內新鮮買來的食材。存貨吃完了才再依照當天的胃口、心情,採買最喜愛的食物。
「 誠品未必需要我,但我的生命需要誠品。」──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
當我在飛往美國的飛機上,讀著吳清友的傳記淚流滿面。心裏充滿感恩與溫暖。
從我的記憶裡,書店裡似乎總是滿載著記憶和夢想,包容著生命中一切的可能,而我兒時對書的大多是從誠品書店和金石堂開始。
書店文化,大家雖然第一個想到的大概也是「誠品書店」。但除了誠品外,生活裡也漸漸出現像是茉莉、雅博客、書寶這些二手書店,我很珍惜這樣的改變,台灣能擁有友善而多元的選書環境。
這次意外的旅行,從美國東岸的費城、波士頓,一直到西岸的舊金山。總是特別愛去書店打發時間的我,自然是每到一處就飛去尋訪書店不可。
這讓我對台灣、美國的閱讀文化、書店文化,有 了點小小的感想。
目前美國最為人所知的實體書店就是超過百年歷史的 Barnes & Noble (巴諾或邦諾書店),至今已經在全美50州開立超過700多間,美國大學內的校園書店也幾乎都是Barnes & Noble進駐開設。
當然,自Amazon崛起後,Barnes & Noble生意也有受到影響,但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這次先不提及。
這篇文章主要針對台灣與美國最大的連鎖書店「誠品書店」與「Barnes & Noble (巴諾或邦諾書店)」做分享:
1. 美國書店和台灣書店的選書文化
台灣的書店總是會針對書籍類別分區,像是商業、科技、心靈、飲食、歷史、經濟、小說、宗教等等分區。通常一進誠品大門,都會有個桌子擺滿新書或是熱銷書。
美國的書店和台灣一樣有針對書本種類的分區,也一樣在一入門的玄關處擺設新書推薦。
最近,香港反送中大遊行的消息在網路上備受討論,遊行活動從語言訴求到警方使用催淚彈、胡椒水,甚至到發射子彈。
發生速度之快,不僅令人心痛,也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印象裡一向「金融發展蓬勃」、「先進熱鬧」的東方之珠–香港。 對於這次的反送中事件,原先所知不是很深入完整。
但是在查過一則又一則的「反送中懶人包」、「送中條例解析」後才比較明白。網路上太多訊息針對事件提供許多解釋,我在這邊也就 不多加詳述事件的來龍去脈。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這問題表面上是針對法條的爭議,但我想對於香港人而言,這次事件深深影響著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這讓我想到自己最近在讀的一本書《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美國在一個多月前剛剛出版,台灣還未有譯本。
這本書正是在解析國家面對身份認同、外部局勢、內部爭議時該如何應對。 或許你會想:談及國家危機、經濟商業的書,都好難好深入,而且市面上此類書目也不少,為何這本更特別?
《Upheaval》的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台灣或許不是廣為人知。
但是,他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兩年前榮獲普立茲獎、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被翻譯成36國語言,短短時間即在全球銷售超過數百萬冊。最出名的大概是,這本書被比爾蓋茲列 入其個人推薦書單之一。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作者賈德・戴蒙結合自己在演化生物學、地質學、語言學、心理學等等專業上的知識,去解析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是現今的樣貌
為何相對富裕國家皆位在歐美大陸? 然而,一個多月前高齡84歲的賈德・戴蒙再推出、最新力作《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
Read More
如果你總是在設立新目標,給自己買全新的行事曆,然後滿腔熱血的開始自己的計劃,想像自己從此以後就會改變,接著不出一個月又打回原形?完全喪失了改變的鬥志?
這是你嗎?如果是,那也許《完成》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兩本書可以幫到你。這邊整理了4個具體方法,可以幫你有效提升目標完成度:
1.別把目標訂的太樂觀,樂觀到愚蠢:其實砍半就能走捷徑
關於訂定目標,我們常常因為訂目標當下充滿熱血、激動,所以訂定超嚴苛的目標。
甚至還會在心裡面告訴自己說:「目標訂這麼大,就算沒做到,也至少會做到一半啊!一半就不錯了」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謬誤!
對於沒有習慣於完成目標的人來說,訂定太大的目標反而會讓人容易興起放棄的念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個很忙碌的上班族,目前體重90公斤,給自己設立目標一年瘦下30公斤。這個目標,或許對於之前就有運動習慣、而且已經知道如何在忙碌之餘也能準備健康便當的人來說,是有機會達成的目標!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設立遠大目標的人,都是希望自己有巨大的轉變。如果這時候把目標訂得太過樂觀,會讓自己心理負擔很大,最後更容易選擇放棄。
想像看看,如果你第一個月很努力的戒掉有糖飲料、不吃宵夜、多喝水,但是體重沒什麼改變。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會因為著眼那「遙不可及」的大目標所以令人沮喪,也就容易放棄。
目標訂的簡單,而且具可達成性反而會讓自己更有動力。舉例來說,「一年瘦至少10公斤」這個目標,等於一個月瘦1公斤。如果第一個月如上所示的戒除壞習慣,即使體重沒有立即的變化,也會肯定自己的努力而持續進行。
2.訂定像呼吸一樣簡單的目標,建立成就感
「本來事業並無大小;大事小做,大事變成小事;小事大做,則小事變成大事。」
大目標即使砍半了,對於當下想要改變的自己來說,也還是有一定距離。所以要學會將之切分成每日可達成的簡單小任務。
惟有長期的積聚才能由點滴匯成大海,舉例來說,如果想成為網路作家,給自己設定每日寫100字的文章,只要100字就好。
加上在桌前擺個行事曆,每日只要達成就在當天的日期上打個大大的勾。看著日曆上的大勾勾,對自己非常有鼓舞作用。甚至會為了維持日曆上的勾勾,而不願捨棄每日的100字寫作。
每天100字是很小的目標,大概是頂多15分鐘的寫作時間,但是目標雖小,但會讓自己坐下來起筆的霎那變得更容易進行,避免拖延症發作。簡單的小任務也讓自己不容易放棄!
想當然爾,100字一下就寫到了,如果當天情緒對了就多寫,如果沒感覺就少寫,但每日進行會讓自己安心的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實踐夢想中。
如果你還是擔心自己的拖延症發作,那我還有個小撇步:一大早就完成它。
因為下班後意志力被消耗得所剩無幾,想著還有未完成任務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拖延。一大早就解決它,不僅會讓自己整天充滿幹勁,也不用整天都在想著晚上還有任務要做,影響心情。
3.有趣的目標才能持續
還記得這個兒時的名言嗎?「不經一番徹骨寒,焉得梅花撲鼻香?」
或許是華人社會從小被逼迫著讀書學習,常常覺得「沒有痛苦,就沒有進步」。但這實在是個很荒謬的想法!
離開學校以後,沒有人逼著一定要做什麼,這時候讓目標本身變得很有趣、很有吸引力,就是完成目標的有效方法。
試想看看,為什麼高中的知名補習總是這麼受歡迎,而且還被認為很有效?因為補教名師有趣,總是可以把硬邦邦的歷史、國文講得活潑生動,常常讓人笑得東倒西歪。
又或者,常常有人會問:「怎麼你英文這麼好?怎麼學的?」是不是很多英文好的人都會說:「我很愛看美劇,久了不看字幕也知道在講什麼,不知不覺英文就變好了!」或是「我愛出國,喜歡跟外國人在旅行時亂聊。英文也不能太爛啊!」
你是不是也常這樣,下班後回到家也總想著工作的事?待辦事項好多,心理壓力大,直到睡 前都還心情煩躁。睡眠不好也就精神、心情更差了。
如果你也注意到了,越來越多名人崇尚靜坐、冥想去釋放壓力,並保持心情健康與平靜。甚至就連Google、蘋果等知名企業,都在內部提供職員靜坐課程。
上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做出好決定?聽基金之王談「決策」裡提及的基金之王達里奧,也是個冥想的實踐者。
最近我又翻起幾年前很愛的一本書《 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記得大學一段時間因為對 未來感到很迷惘,所以焦慮不安,難以入睡。
一般市面上談及靜坐、冥想的書籍,大多是以宗教觀點出發,但這本書由楊定一教授所寫的《 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很特別,是從科學的角度去講解冥想對於腦部、身體的影響,我非常推薦這本書。
以下跟大家分享,5個步驟可以有效讓自己放鬆,回歸平靜。這5個方式都是我自己嘗試過,非常 有效的方法。
1. 把自己焦慮的問題,一句句透過手寫抒發出來
現代人已經越來越習慣用電腦記事,甚至是用 Evernote、手機備忘錄等等方式,越來越少拿起筆來書寫在紙上。電腦記事的方式固然方便,但是如果是需要反省、思考的事項,用手書寫幾點好處:
我們習慣在工作上使用電腦記事,所以會連帶習慣性在電腦打字時條列清楚。
當你不自覺得用比較「正式」的語句去描述,會習慣性地忽略情緒的字眼,也往往不是把自己腦海裡的第一個念頭直接記錄下來,大大降低了舒緩焦慮的功效。
以手寫的方式寫下自己的焦慮原因,可以幫助把最微小的思維和情緒波動抒發出來,而且更可以幫助自己搞懂自己真正煩惱的是什麼,這是電腦打字無法取代的效果。
一邊寫下煩惱的事,一定會一邊釐清反思,甚至是想到哪本書的哪段話好像對自己有幫助、或是有「原來我真正擔心的是….」的念頭。
這些「天外飛來」的新想法,非常重要,在抒發的紙上將這些註記上去、隨時塗改,可以讓自己清楚有種「問題正在被解決、被釐清」的感覺,這是手寫筆記才能夠做到的。
手寫自己的焦慮源頭,很容易讓自己有新的發想,或是搞懂自己長久的情緒卡關在哪。
無論接下來是打算自己做出改變,亦或是找好友陪自己找出解決方法,都是最好的開始。
作為比爾蓋茲推薦的書籍,《原則》一直以來都是風靡企業間的一本經典。除了比爾蓋茲外,許多歐美知名部落客兼創業家亦極力推薦,我在很久以前就希望閱讀,但這本書一直到前些日子才終於被翻譯成繁體中文。
《原則》是橋水避險基金的創辦人,瑞.達利歐所撰寫的。原先這本書是為企業內部所寫,但由於書中提及的「原則」概念,並不僅限於企業或工作內,更多的是關於人生中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與判斷』,其實適用於所有人,所以我是將它作為一種廣泛的「人生通則建議」來看待,而非僅僅只是商業書籍,即使這本書本質仍是企業和工作上的指南寶典。
以下是我整理出書中,讓我覺得最有收獲的四大重點:
1.我自己養成最有價值的習慣:利用痛苦激勵自我反省
關於習慣與個人成就的關係,瑞.達利歐引用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的概念: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最好的做法是選擇培養或改掉哪些習慣
作為橋水避險基金的創辦人,瑞.達利歐選擇優先進行壞習慣的修正,因為這些「壞習慣」才是大大影響一個人生活軌跡的重要因素。他說:
「寫下對你傷害最大的三個壞習慣,如果把這三個改掉,你的生活軌跡將大大改善。」
改掉壞習慣可以讓人進步許多,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則。但你一定會想問: 瑞.達利歐個人認定的最大壞習慣為何?讓我來告訴你。
每個人都曾有過這種抉擇:早上鬧鐘響起時,我是要「立刻起床」還是「按下貪睡模式」?
大部分人都是屬於後者,就連我自己也是。但瑞.達利歐在書中解析道:
「我們總是會下意識要讓自己舒適一點,並忽略了痛苦背後可能帶來的收益和成長。」
你是否清楚意識到「什麼事情令你痛苦」,並進一步思考如何調適,以及這對工作成效的影響?而這些痛苦有哪些是可以由改善「壞習慣」調整?又有哪些是需要藉由調整心態去進步?
痛苦往往顯示著有優化和進步的空間
這就像是發覺自己跑800公尺操場會喘不過氣,甚至還需要中間休息片刻。這種痛苦顯示了需要強化體力,改善身體機能。不過,大多數人會下意識忽略這種痛苦的警示作用,甚至還會極盡所能避開這種痛苦狀態。
久而久之,「選擇舒適,避開痛苦」最終成了一種習慣,讓人開始無法自主發覺問題所在,進而安於現狀。
如果你曾試著反思:我為什麼會覺得早上鬧鐘響起後,要起床很痛苦?
或許能進一步引發一連串思考:
四天前,蔡依林與台灣迅速爆紅的 YouTuber 理科太太合作發佈訪談影片,在短短四天累積超過100萬人次觀看。蔡依林的坦白以及跨界與知識型YouTuber合作,成功引起大眾的關注。
印象中的蔡依林是異常堅持、努力的藝人,但也對於她面對媒體的拙於詞彙、偶而呆滯恍神的模樣印象深刻。從很久以前就覺得她是個「努力卻又讓人感覺像傻大姐般」的藝人。 坦誠揭露自己,卻是深深與大眾產生共鳴
這次在理科太太的訪談中,蔡依林很真實的在對話,真誠得揭露出自己追求完美的心態,以及一昧追求大眾認同的迷惘時期,顛覆了我對她的「刻板印象」。
「我好像一直活在人的認同裡。…..但沒有人是可以真正的完美跟達成別人的期望,只有你自己可以選擇你要不要做。」蔡依林說。
我想這話恐怕道出了大部分台灣人的心聲,台灣人人人一路經歷求學考試、工作求職,甚至成家買房的期待。 即使大部分人都明白自己「好像一直活在人的認同裡」,但意識到這點恐怕遠遠不夠,或許心底
真正沒想明白的是:「撇開他人對我的期待,我還剩下什麼?我的夢想又是什麼?」
不像大多數人所說,這次蔡依林讓我佩服的其實不是她公開揭露了自身的脆弱。
而是她在了解自 身脆弱後,不僅沈靜檢討自己,也努力地活得更忠於自我。這才是真正令人感動的地方。
發現與克服自卑,才能真正活出自己
在這次訪談中,蔡依林提到自己很愛《脆弱的力量》這本書,所以這本早在2013年就小有名氣的 書,在兩天內直衝上博客來的即時暢銷榜第一名。
然而,我想大部分人聽到這個書名,最直接的疑惑莫過於:「為什麼要去坦承脆弱呢?這難道不 是認輸嗎?《脆弱的力量》究竟在講什麼?」
在職場中,我對於這點尤其印象深刻。還記得我剛入社會時,一開始被稱讚表現得不錯也充滿幹 勁,可在一次工作中犯了個新手的錯誤,被當時的主管認為:「簡直是連該有的常識都沒有」。
公司甚至需要向競業表達歉意,也公開得委婉聲明「是菜鳥還不搞不清狀況」,對方也回覆了「認 同與理解」的發言。 經歷了那次在部門內公開檢討後,主管不再認為我做事可靠。
這讓我非常羞愧也氣餒,持續了好 一段時間的工作丟三落四,對自己喪失信心。當時我深深覺得是自己「不夠好」,甚至因為自己 無法調整回積極的工作狀態,而氣憤自己。
一直到閱讀《脆弱的力量》時,才明白我經歷的是什麼過程
布蕊尼.布朗寫道: 「讓人自卑,最終只會導致對方情感抽離以求自保。當我們抽離時,就不會想再表現,不會為想再貢獻,也不會想在乎了。」
一旦人們的消極狀態被激發出來,自然是無法帶動個人及團隊的成長。更別說是公司內的工作氛 …
Read More
每天早起睜眼,就是忙碌的一天!剛畢業時雄心壯志給自己規劃的下班後的「進步計畫」,早就不知道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隨著工作後的生活越來越繁忙,房間越來越亂。和朋友聚餐的時間都不夠了,又該如何讓自己休息足夠,每天為自己多努力一點,同時還能有個質感生活呢?
這邊告訴你 4 個許多人常犯的謬誤,或許你也從未想過,生活應該這樣過。
1. 比起自律,請先學會放鬆休息
給自己設定過多的目標,用力過頭的人生往往疲乏的快。
對自我有一定要求的人,肯定有過這種經驗:「下班後想用功學點新東西,但下班後真的是筋疲力盡啊~」「好想早起為自己做點事,但早上就是爬不起來!」
或許真正的問題是,你沒有讓自己放鬆休息夠!請先認清自己的身心極限和舒適圈,給自己足夠的休息,並設定適當挑戰目標。
想讓生活變得更有質感、更豐富,可不是要讓你奮力一搏,然後筋疲力竭,不僅目標沒達成,還 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這邊提到的放鬆休息,可不是單單是指「睡覺」,而是要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照顧到自己的基本身心需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放鬆休息方式。比如說,「放空腦子來烤個蛋糕」、「看場愛情電影」、「每天睡足8小時」、「用精油給自己按摩」,這些珍貴的基本休息請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休息足夠的 自己,也才有基本的體力為目標奮鬥。
千萬別好高騖遠,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得遠大,一旦失敗了,充滿挫折感的自己恐怕就會認為「自己果然不行」,或是有了「目標設定也不一定要達到嘛」的想法。這些都不是個好開始。
2. 關於早起,你該知道的五個小妙招
如果下班後總是筋疲力盡,那或許可以多多利用早起時光?想當然,你或許心裡正想著:早起根本不可能!每天上班都這麼累,睡都睡不夠了,還怎麼可能早起呢?
首先,積極的人請先把「不可能」的想法拿掉,試著想想看「如果非要如此,我可以怎麼做?」 「有何解決方式?」
這邊我提供你4個小妙招,有效幫助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