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前前傳:秦人創業史教我們的三件事

秦始皇贏政最顯人知的事蹟,就是他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剩下的印象,往往來自於他的暴行,像是「焚書坑奴」,更正面一點的,會想起他為防範匈奴,把各國長城連結成萬里長城,或是建立「車同軌,書同文」,這些為中國歷史打下文明基底的傑作。
但說到底,他一個人怎麼就這麼厲害,能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呢?

深入分析,你會發現雖然是秦始皇完成這項KPI,但到他當政時,六國早是秦國囊中物,這霸主之位是秦人祖先不折不饒的奮鬥成果。
因此要探討秦朝的建立,得先從秦始皇前前前傳,也就是秦始皇的祖先開始說起!
不說你不知道,當時秦人祖先在其他國家看來,根本是蠻夷之邦,從沒想過有天他會飛上枝頭變霸主。
商朝末年,秦人祖先在商周戰爭中選錯邊,他們選擇支持商紂王,抵禦當時革命黨:周國人,所以當周朝建立時,秦人祖先立即被清算,流放到遙遠西方。
當時西方是個蠻荒之地,鄰近外患西戎。秦人被強制搬去跟西戎當鄰居,可以看出周天子對這個曾經大唱背叛的秦人不太信任,要把他們當成對抗外族的砲灰!
也因為這個起源,儘管後來秦人在多次爭戰中趕跑了西戎,有了自己的領土,依然被其他國家認為是「未開發國家」,有點看不起他們。
從秦人一開始的處境,對比之後的統一大業,我想你不禁想問,秦人究竟是怎麼從一個魯蛇國家,轉型成霸主之國,最後統一天下呢?

歷史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學歷史的方式!

在探討秦人如何變身賽亞人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本月《生鮮時書》要推薦給大家的書,由台大歷史學博士呂世浩教授所寫的「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帝國掘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三本歷史的思辨之書。
作者呂世浩教授不虧是PTT上被台大學生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的教授,從他幽默生動的文字可以想像他教課時的精彩程度。
他的書不像一般史書著重於歷史考究,要說的話,更像是管理學案例分析。他在書中探討歷史人物在他當下環境中所做的各種選擇,從中找出我們可以練習思辨的部分。
IMG_20160513_115036_2
一談到歷史,腦中總會浮出年代與大事紀,我們在求學其實是透過背誦重要事件,來通過是非題與選擇題的考驗。

呂世浩教授認為:「歷史真正的學習,是思辨!」

唯有深入當時的歷史情境,去琢磨古人的每個選擇,透過換位思考,假想我們是當下的歷史人物,我們會怎麼做,更進一步套用生活情境裡,解決我們當下的難題,達到「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的境界,這才是歷史真正的作用!

秦人崛起到底教我們哪三件事?

前面講了這麼多秦人起源,以及研讀歷史的態度,接下來終於要進入正題,讓我們根據呂世浩教授的著作以及我個人意見,來探討一下秦國人究竟怎麼從砲灰轉型成霸主,而我們又能從中學習到什麼!

1.人才,是一切強盛的基礎

如果你還記得國中歷史課本,你會記得秦國除了秦始皇之外,還出過一位知名人物,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秦穆公是個軍事天才,一上位就御駕親征,殲滅茅津,他還展露外交長才,娶了鄰近晉國公主,穩定大局,為兩國聯姻開啟先例,後世也有了「秦晉之好」這句成語。
秦穆公除了本身能力嚇嚇叫外,更知人善任。
他一聽說當時正逃亡楚國的奴隸「百里奚」相當賢能,不計較他身份,也不計較他當時已七十多歲高齡(古代醫藥技術沒這麼發達,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可說是隨時處於掛點邊緣。)依舊把國政都交給他處理,史稱「五羖大夫」。
而百里奚果然是個不出世的賢才,我相信你一定想像不到,他一就職不是像柯P一樣嗡嗡嗡地大舉推動改革,而是馬上向老闆推薦一個比他更厲害的朋友:騫叔。
兩位賢臣開啟了一段秦國盛世,讓秦穆公得以殲滅鄰近大國晉國。而此時內外兼備的秦穆公,離霸主之位,只剩最後一塊拼圖,也就是另一位危險鄰居:西戎。

前面提到,周天子讓秦國祖先西遷的原因,就是要讓秦國去當攻打西戎的砲灰,鄰居兩人的關係處於劍拔駑張的狀態,你看我我看你,都想要併吞對方!
有次秦穆公在西戎使臣中發現「由余」這位人才,求賢若渴的秦穆公想要這位人才心甘情願地留在秦國工作,於是用計離間戎王與由余兩人的關係。
當由余對戎王死心,加入秦國後,由於他對西戎的了解,一下子就助秦穆公擊敗西戎十二個國家,拓展了千里土地,如願讓秦穆公登上霸主之位。


古代君王認為一個國家要強盛,「人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因此雖然秦穆公自身能力強大,但仍無所不用其極,只為將人才收之麾下,也因此讓秦國的強大進入全新里程碑!
而到現代社會,人才更是重要,最近看到李開復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工業社會,一個好的工人,最多只能比一般工人多生產20~30%的產品,但在資訊社會,一個好的研發人員,能比一般員工作多做500%甚至是1000%的工作。
身為領導人的你,如果只是找比自己弱的人,只想員工乖乖聽命,做你的手腳,那你可能很難成就一間一流的公司。
而秦國,既然有這麼厲害的人才在背後撐腰,為什麼在春秋時期沒有殲滅他國,成立大一統霸業,反而整個春秋晚年都在衰亡中度過呢?

2.不合時宜的制度,給你不合時宜的效果

秦國沒有拿下春秋總冠軍,主要是因為他們發生了一次關鍵性失誤!
秦穆公在成為春秋五霸兩年後,過世了。
他過世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秦朝一直有「活人殉葬」制度!
秦穆公死後守舊依循祖制,更青出於藍!史記記載他「從死者百七十七人」,殉葬名單高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不乏一些優秀臣子。要是有間公司,老闆想退休,硬強迫一幫高級主管離職,這公司不衰敗誰衰敗?
要是發生在現代,百姓可能會衝進立法院或上街遊行來阻止這件事,古代人比較可憐,只能寫寫歌來感嘆時事!
秦人百姓寫了一首《黃鳥》,大嘆:「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雖然百姓寧願用一百條命去換良臣一命,聽起來是蠻誇張的,但可以看出秦人對秦穆公這麼做感到相當不解。
想當然爾,秦國隨即陷入中衰,整個春秋晚期載浮載沉,內憂外患不斷。

我覺得秦穆公不是不懂得做人,而是不懂如何做鬼!
他明明功績顯赫,又是個愛才惜才的君主,本該有個好名聲,卻因為依循不合理的舊制,導致最後留下「死而棄民」的歷史評價,無法完美落地。
某個制度在國家或是公司會被沿襲下來,或許有它的道理,但身為領導人,無法審視時度,根據所處情勢去調整制度,不去思考舊制對當下公司是好是壞,那公司只有走下坡一途。
之前聽過一個故事,有間傳統產業公司,想在內部推動網路思維力圖轉型。施行幾個月後,朋友想到公司看看轉型是否成功,一看發現不妙,這轉型基本上不會成!
為什麼呢?因為他發現公司依然規定員工必須穿制服上班,首先一個要穿制服的公司,基本上就招攬不到網路世代的人才,而穿制服這件事也就意味著老闆無法拋棄傳統時代的做事方式,思維不改,轉型談何容易?

而被制度所害情勢低迷的秦國,又是如何復興,建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地基呢?

3.在下坡時認錯,才有走回上坡的機會

秦穆公的錯誤決定,造成秦國後來十幾世的衰微,一路衰到戰國初年才有位勇者跳出來,他就是:秦孝公。
說起秦孝公可能大家不熟悉,但說到他愛將「商鞅」,大家可能就略懂略懂。
商鞅讓秦國變強的方法叫作:「商鞅變法」,但當時可不是只有秦國在變,戰國時代因為周天子式微,諸侯們更加大膽,都想殲滅他國自立為王,大家都在變法圖強!

△  商鞅圖
秦國在商鞅到來前根本亂成一團,不僅國內人才盡失,外國人看一個地處邊陲的弱小國家(怎麼有點像台灣),也不想來一展長才,此時秦國HR早已瀕臨崩潰邊緣!
這是身為秦國Ceo的秦孝公所面臨的第一個考驗,前面說過,古人認為一個國家要變強,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秦國對外形象不好,人才都不來,該怎麼辦?
秦孝公決定做「徵才廣告!」古代沒攝影機,廣告通常以文章呈現,有點類似現代原生廣告,於是秦孝公文情並茂的廣告,就叫做:「求賢令。」

求賢令一開始寫下秦穆公的輝煌戰績,像是:「東平晉亂」、「西霸戎翟」,除了強調祖先功業外,更有對外宣示,秦國曾強盛過,還有機會恢復光榮時刻!
之後文章話鋒一轉,開始數落祖先不思進取,讓國家淪落至「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的境地,這一步走的是透過家醜外揚,讓各國人才明確感受到,秦國真的知錯了!
呂世浩教授在書中提到:「世界上沒有比認錯更重要的品德,只有改過才是拯救自己最好的方法。」
這道理我想人人都懂,但實際上能做到的有多少呢!

「在爭論中,最困難的不是如何說服別人,而是承認自己被說服。」

要一個普通人承認自己錯,都很困難了,更何況是一間公司的ceo,要在臉書上向大家坦承管理公司失策,需要賢才的幫忙。
不肯認錯的壞處,我想許多人都曾體驗過。上位者礙於面子死不認錯,甚至推給下屬背黑鍋,一層推一層,導致最後沒人敢背負責任做重大決定,而當一個人不覺得自己有錯,就會繼續往錯誤的方向前進,組織終至崩壞,也是遲早的事!
所以,當領導人願意放下身段認錯,不僅是組織尚有救的象徵,更是一個向人才招手的重要訊號。
回到秦人歷史,肯認錯的秦孝公成功吸引讓秦國持續強健的關鍵人才:商鞅,兩人聯手奠定後來秦國統一的基礎,秦孝公後,歷經數代人的努力,動亂的時代結束在秦始皇手上,由他開創了前無古人的統一王朝!

所有的領導人,都是環境工作者

秦人崛起還有相當多的天時地利人和與宮廷內鬥八卦可說,但精彩的都在書裡了,自己去看!
我特地從這大段歷史中舉出這三件事,最終想說一個道理:「一個國家或一間公司的成就天花板,在於領導人的能力與品德。」
這能力並非僅指在戰場衝鋒陷陣的能力,更多的是對內部環境的影響能力!
我想所有的領導人,都該是「環境工作者」,以打造一個制度合宜,人才都想蜂擁而至的環境為已任。畢竟一個人再厲害,沒有團隊是無法幹大事的!

我們要跟歷史學的,是我們這代人的生活方式

再回到這個問題,為什麼《生鮮時書》開站首月的推薦書籍,會選擇推薦呂世浩教授《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全套書籍。
因為我相信當你看完書後,閱讀歷史的方式會改變,之後你看任何歷史書,都會有更深刻的體悟。

呂世浩教授在書中反覆提到,歷史是探討「時」與「變」的學科,學歷史不僅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更能讓我們學習到「審視時度」的能力。
「審視時度」為什麼這麼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常看恐怖片的你會發現,配角總愛單獨前往怪物出沒的暗處探險,或在路邊撿起看起來就像被鬼附身的娃娃,愛做一些危險的事!
螢幕前的我們會覺得這些角色愚蠢至極,是因為我們已讀過簡介,或早就熟悉恐怖片的劇情節奏,我們是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劇中人的行為,當然覺得他們笨,就像我們在看歷史人物一樣。
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是恐怖片裡的角色,在一次露營聚會中,想跟情人跑到深林裡來場秘密幽會,會想到竟然有戴著面具的殺人魔,正磨刀霍霍地朝你襲來嗎?
這也是呂世浩教授為什麼將閱讀歷史看作是一場思辨之旅的原因,我們或許無法看透未來,但我們有機會看盡歷史,透過對比歷史人物的選擇與處境,能讓我們擁有看透當下問題的能力。
實用主義盛行的今日,你可以把歷史當作創業學,管理學,行銷學,社會學,甚至是生活指南,讓古人用他們的智慧,從遙遠的時代成為我們在巨變時代的GPS導航。
想深入了解秦人精采創業,學習歷史人物一葉知秋,從知微末節的小事找到生活方向的思考模式,十分建議你閱讀呂世浩教授的書籍,給自己一個重新檢視歷史的機會。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