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次百億美元的豪賭,看奧運如何成為一場詛咒

今年奧運轉播場次相當少,可看出電視台對收視率寄望不高,沒想到發生了兩個讓台灣人無法忽視的事件,分別是:謝淑薇與網協爭執後退賽,羽協與戴資穎的贊助糾紛。
兩件事的共通點是:「利益」,無論是哪一方的利益,都讓奧運從運動的競技場,化身成利益的博弈場。這其實並非特例,當我們以小見大,把利益的角力放大到整場「奧運」時,會發現奧運舉辦國裡的利益衝突,精采程度可不輸運動場上的對峙。
 
2016-08-23_033657
一個國家會舉辦奧運,通常不是出自於對運動賽事的支持,而是帶有附加目的,像1962希特勒就是想透過奧運向世界展現雅利安人有多優秀,更多國家舉辦奧運帶有商業目的,想振興觀光,提升經濟,在國際上行銷國家,增進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本意是良善的,事實卻是脫軌的。
大部分的奧運投資成果是不容檢視的,有個事實說出來你會嚇一跳,上一次賺錢的奧運要追朔到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還是因為沒人想辦,所以國際奧會提出一切損失由他們來補償,才讓洛杉磯小賺一筆。
2017台北即將舉辦世大運,看完《奧運的詛咒》後我不禁思考,這場賽事會讓台北陷入詛咒之中嗎?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這本書來了解運動賽事的最高殿堂是如何變成修羅場的?
 
 

詛咒一:奧運帶來的經濟提升是假的

《奧運的詛咒》的作者是運動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安德魯.辛巴里斯多,他企圖以簡單的文字與理性的分析,讓不是經濟學家人也能輕鬆了解奧運背後的利益糾葛。
他在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我們常看到奧運舉辦國對內外宣稱,奧運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像2012倫敦奧運時,主辦方透過顧問公司對外宣稱創造了一百七十億美元的產值以及一千個工作機會。
但這些數字並非事後的調查比對,而是採用事前評估-先假設觀光客人數與消費支出,再透過國民經濟的產出來計算,這樣的估算帶有到許多盲點!例如,為了避免人擠人,本來會前往該地區的觀光人口反而會避開該時段,當地人也會因此出國旅遊,使得城市消費不增反減。

圖片來源:藝術家Charis Tsevis 2012倫敦奧運Yahoo廣告
2008北京奧運與2012倫敦奧運就是此結果,整體觀光人數下滑,北京奧運期間的出國人數還增加了12%,大媽們反倒跑去國外消費。
而奧運期間的旅客大多是為了比賽目的來到該城市,鮮少特別安排其他活動,還會能遇到交通擁擠等問題,無法產生良好的旅遊口碑,對觀光的推動效益其實不大。
 
 

詛咒二:奧運的遺產是昂貴的白色大象

奧運虧損的回復期相當長,史上虧損最嚴重的1976年蒙特婁奧運就為蒙特婁人帶來了30年的負債,這些債務往往也抵掉奧運期間創造的經濟收入。
在所有花費裡,場館的建設往往是最鉅額的一筆帳。
鸟巢夜景
圖片來源:北京國家體育場官方網站
以08年北京奧運為例,花了35億人民幣打造的「鳥巢」在賽事過後成為北京最大蚊子館,每年還要花3億人民幣維修,簡直是債留子孫的活招牌!
1998長野冬奧的主場館雖然在賽後被規劃成棒球場,但人口僅僅有十萬人的長野,連一個職業棒球隊都沒有,場館的使用率屈指可數。
除了帳面上花費外,場館座落的土地本來可能是醫院、商場、大眾運輸工具或其他更有價值的設施,現在卻成了蚊子館,其中的機會成本難以估算。
值得一提的是,像北京、里約這樣的開發中國家,本身基礎設施並不完善,政府本意是想透過奧運來推動建設,但急就章的規畫以及趕工的品質,都讓爆預算的建設大打折扣。更何況,與其建設實用性與花費不成正比的白色大象,直接將預算投資在基礎建設上,其實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我喜歡運動,我喜歡比賽。但我們現在的財政和預算都有限…住宅、公共服務、正義和經濟,這才是巴黎人向我要的東西。」-巴黎市長安妮.希達哥。

城市應該要利用奧運,而不是被奧運利用

難道都沒有舉辦成功的奧運嗎?其實是有的,除了一開始所說的因天時地利人和賺錢的洛杉磯奧運外,1998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是另一個成功案例!
巴塞隆納奧運成功關鍵在於:它的城市規劃優先於奧運,將奧運視為實現規畫的一部分!
早在奧運舉辦前,巴塞隆納早已逐步推動都市發展,以前面提到花費最鉅的場館為例,比賽期間動用到的37座場館中,有27座在它們獲得主辦權時已經蓋好了!
也就是說,巴塞隆納許多建設並非為了奧運草草搭建的,而是早就規劃在城市發展中,使得後續的運用效益相當高。
而且,巴塞隆納在當時深具觀光潛力卻尚未被大量開發,奧運引進的外來資金成為建設催化劑,也讓人們發現這個隱藏的旅遊地點,為之後的觀光發展鋪路。
 
 
Japan's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transports from Tokyo as Super Mario圖片來源:里約奧運官方網站

汲取各國經驗 將詛咒化為國際能見度

《奧運的詛咒》有個彩蛋-書序是由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所寫,他提到書中明確指出,從經濟上來看,辦奧運是絕對不划算的,更何況是台灣明年即將舉辦的世大運,名氣不如奧運,花費卻過之而無不及。
台灣明知有詛咒,偏向詛咒行的原因,是為了要「提高國際能見度!」不過,大型賽事可不是辦了就能帶來好印象,看看今年里約奧運的慘況就知道。
里約雖然是南美洲首個舉辦奧運的國家,歷史意義極高,但在經濟危機、館場進度落後、水汙染、茲卡病毒等問題的衝擊下,不僅聲望盪到谷底,在閉幕式演出全壘打級預告的東京,更是給了里約最後一拳!
大型賽事後是否能留下好的城市印象,最終還是得取決於舉辦的內容以及良善的旅客體驗,或乾脆像聰明的東京,透過演出將「日本特色」全盤托出,直搗人心!
我想既然柯市長為本書寫序,應該從這本書汲取了不少國際經驗,讓我們期待明年的世大運能成為一次值得收入書中的成功案例!
 

  • 書名:奧運的詛咒:奧運、世足等全球運動賽會如何危害主辦城市的觀光、經濟與長期發展?
    Circus Maximus:The Economic Gamble Behind Hosting the Olympics and the World Cup
  • 作者:安德魯‧辛巴里斯 Andrew Zimbalist
  • 譯者:梁文傑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6/01

博客來有賣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